散煤治理进入深水区

发布时间:2025-10-03 10:25  浏览量:9

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的重心,已逐步由大规模提高清洁取暖比例、快速完成散煤替代,向巩固存量和有序新增,并注重农房建筑能效提升与热源改造的协同转变。

“我国散煤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十四五’期间,散煤治理与空气质量提升成效显著,各领域散煤削减量累计超过4亿吨”“目前,北方冬季清洁取暖已实施五批试点项目,覆盖88个地市”“清洁取暖率由2020年底的65%提升至目前的约83%”……这是《中国能源报》记者在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主办的第十届散煤综合治理大会上听到的观点。在业内人士看来,如今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的重心,已逐步由大规模提高清洁取暖比例、快速完成散煤替代,向巩固存量和有序新增,并注重农房建筑能效提升与热源改造的协同转变。

十年攻坚成效显著

自2016年散煤治理系统推进以来,我国通过“煤改电”“煤改气”、建筑能效提升改造、工业小锅炉小窑炉淘汰等组合拳,实现散煤消费量大幅削减。会上发布的《中国散煤综合治理研究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2024年,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完成改造200万户,减少散煤使用量近400万吨。截至2024年底,北方冬季清洁取暖共实施五批项目改造88个城市,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1209亿元,带动地方各类投入超4000亿元,减少散煤使用量8000万吨,清洁取暖率由2020年底的65%提高至约83%。

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富强指出:“当前散煤治理面临区域与结构双重挑战,西北、东北等地区因气候寒冷、基础设施薄弱,民用散煤替代难度大;南方地区尚未系统性开展散煤治理;农村建筑节能改造滞后、清洁取暖运行补贴压力大等问题,导致部分区域出现‘返煤’现象。”工业领域同样存在瓶颈,西北地区工业小锅炉、小窑炉呈现“容量小、数量多、分布散”特点,清洁能源替代与末端治理需差异化推进。

市场数据印证了这一判断。2024年,民用清洁取暖设备市场整体收缩,空气源热泵水暖炉销量同比下降7.4%,煤改气项目市场大幅萎缩,而燃煤炉具销量逆势增长12%。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气候变化与能源转型项目分析师周晓竺表示:“政策主导的增量时代已结束,但用户自主消费意愿尚未完全激活,反映出清洁取暖政策与农村现实需求存在一定偏差。”

尽管部分地区返煤现象仍有发生,但总体上散煤使用量大幅降低,整个北方地区农村居民的清洁取暖意识有较大提升,北方农村整体用能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目前,北方地区清洁取暖工作的重心已逐步由大规模提高清洁取暖比例、快速完成散煤替代,向巩固存量和有序新增,并注重农房建筑能效提升与热源改造的协同转变。”周晓竺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

技术路线与模式创新破局

报告显示,部分城市因初期选择的技术路线与农村实际取暖需求脱节,导致农户接受程度较低,为快速完成改造任务,不得不进行技术路线调整。如甘肃兰州市最初力推“太阳能+电辅热”,因为技术不成熟、运行成本高、取暖效果差、故障频发等问题,最终转向主推空气源热泵热风机;宁夏固原市曾采取空气源热泵和生物质炉具并行的推广策略,但因生物质炉具需要农户自付暖气片购置及安装费用,农户不愿花钱改造导致推广受阻,最终调整为主推空气源热泵热风机,不再推广生物质炉具。

“2024年至2025年采暖季,我们实地调研了宁夏和甘肃的9个村,覆盖清洁取暖试点地区和非试点地区。”周晓竺表示,“我们发现实际应用涵盖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空气源热泵热风机、燃气壁挂炉、生物质炉具、‘太阳能+电辅热’等多种清洁取暖技术。”

针对高寒地区、低收入群体等特殊场景,技术适配性与经济性成为破局关键。建筑节能改造与热源改造协同的效益已在实践中验证。报告显示,西北某煤改气村庄通过建筑节能改造,使燃气取暖成本降低10%至30%,费用与燃煤相当。

“推广低成本保温措施,如窗户贴膜和精准供暖方案、‘水热毯+单间供暖’,可显著提升经济性。” 清华大学教授何继江对《中国能源报》记者表示,“经过多地调研发现,以热泵为主的电供热+生物质辅助应成为农村供暖主体形式,但需破解农房能耗高、低收入群体支付能力弱等难题。”在陕西澄城县的试点中,光伏+热泵模式通过“白天光伏供电、夜间谷电取暖”实现运行成本大幅降低。

西北地区的治理更需系统性创新。北京大学能源研究院副院长杨雷强调:“需探索‘新能源+储能储热’‘源网荷储一体化’等新模式,将农村从能源消费者转变为‘产消者’。例如西北地区可依托风光资源优势,构建分布式能源网络,通过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交易,降低用能成本。”

“在工业小锅炉和小窑炉治理方面,考虑到西北地区地域广阔,工业设施普遍呈现容量小、数量多、分布分散的特点,实施区域与容量差异化的淘汰策略、提升末端治理水平、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尤为关键。”周晓竺表示,在民用散煤治理方面,由于西北多数农村地处高寒高海拔地区,采暖周期长,对技术路线的适用性与稳定性要求更高,且传统取暖方式与居民生活习惯紧密关联,因此在包括西北地区在内的非重点区域,清洁取暖的推进过程更为复杂,迫切需要适应性强、经济可及的新型采暖技术。

政策协同与长效机制护航

面向“十五五”,业内人士认为,散煤治理需从单一技术替代转向系统性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原副院长杜祥琬指出,未来散煤治理需强化三方面协同:首先是政策协同,将散煤治理与乡村振兴、能源革命以及美丽中国建设紧密结合;其次是区域协同,针对西北和东北地区制定具有差异化的策略;最后是资金协同,通过发行专项债券、优化公积金使用等多种渠道来解决初期安装成本高昂的问题。

“在‘十五五’期间,推动散煤治理的动因主要有两个方面。”杨雷表示,“一是‘蓝天保卫战’持续深入的需要。二是新能源快速发展为散煤迅速替代提供了新机遇。对于拥有丰富风光资源的西北地区来说,积极促进农村能源体系转型,将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至关重要的支持。”

在周晓竺看来,“十五五”期间散煤治理,一方面,应将农村清洁用能与散煤治理纳入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整体框架,在提升清洁取暖经济可负担性的同时,推进规模与质量并重的改造升级;另一方面,应积极发展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构建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新型能源—产业生态,扩大“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试点,推动农村能源系统性变革。

杨富强指出:“未来散煤治理的关键在于,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来提高农民收入,使清洁取暖从‘补贴依赖’转变为‘市场可持续’,最终实现散煤治理与共同富裕的双赢局面。”

针对返煤风险,专家呼吁建立长效机制。杨雷提出:“京津冀等先行区需防范补贴退坡后的反弹,通过‘以旧换新’政策激活设备置换市场;西北地区则应探索‘普惠式小额补贴+低息贷款’模式,降低农户初装压力。”周晓竺则强调:“需将清洁取暖纳入农村能源革命整体框架,推动能源生产、消费、基础设施的系统性升级。”

文丨本报记者 苏南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国能源报(cnenergy)

责编丨李慧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