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冷,冠心病患者警惕:宁可冷着,也不能在这3种情况下取暖
发布时间:2025-10-02 13:15 浏览量:7
天气一冷,心脏病患者就进入了最难熬的季节。
每到冬天,医院心内科的门诊和急诊都格外紧张,因为寒冷会让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的负担变重,本就有冠心病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绞痛甚至心梗。
大家都知道要注意保暖,但不少人却在取暖的方式上掉进了坑里,看似舒服,实际上却暗藏风险。
尤其是有冠心病的人,如果没有掌握好细节,就可能因为一次错误的取暖方式而让血管和心脏承受不住。
首先说到刚从室外回来就立刻凑到电暖器、小太阳或暖风机旁边的情况。这是很多人的习惯,觉得外面冷得受不了,一进屋子就马上扑到取暖设备前,想让身体快点暖和。
殊不知,这样骤然的冷热变化正是对血管的一次巨大刺激。人在室外低温下,血管会收缩以保持体温,而一旦突然靠近高温,血管快速扩张,血压容易波动。
对普通人来说也许只是觉得一冷一热不太舒服,但对于冠心病患者,这种瞬间的血管反应可能会导致心绞痛甚至诱发心梗。
有些研究指出,冬季心梗高发不仅和寒冷有关,也和人们在取暖过程中过度依赖局部加热设备、造成温差刺激分不开。
因此,正确的做法是先在室内缓一缓,让体温慢慢恢复,然后再使用取暖设备,而且要保持一定距离,避免让热风直接吹到身体。
其次是早晨起床后立刻用很热的水洗脸洗澡。很多人有早晨洗个热水澡提神的习惯,尤其是在冷天里,感觉能让人瞬间舒畅。
但对心脏病患者来说,这个动作风险极高。
因为早晨本就是心血管事件的高发时间段,此时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和心率容易上升,如果再突然接触高温水,血管迅速扩张,心脏负担就会急剧加重。
再加上洗澡时体位的改变,比如弯腰、起身,血流分布发生变化,更可能导致供血不足。
一些数据表明,冬季早晨起床后直接洗热水澡的冠心病患者,心梗的发生率比普通人高出近一倍。
尤其是在密闭浴室里,蒸汽弥漫,空气不畅通,还容易造成缺氧,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
因此,医生一般建议,早晨起床后不要立刻洗澡,可以先活动一会儿,让身体慢慢适应,洗澡水温也不宜过高,大约在37℃到40℃之间较为安全,同时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洗脸也一样,最好用温水,而不是烫得发红的水。
再者就是饮酒后或吃饱饭后立刻去烤火、泡脚的情况。很多人觉得吃饱喝足后烤火或泡脚特别舒服,暖意上来,浑身轻松。
但这种做法对冠心病患者而言,是危险的一种享受。
因为饮酒会让血管扩张,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本身就会增加心脏负担;吃饱饭后,大量血液集中在胃肠道,心脏的供血相对减少,此时如果再去烤火或泡脚,外周血管进一步扩张,心脏的供血就可能更不够用。
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心脏病患者在饭后容易胸闷、心慌,严重时甚至会猝死。
医学上有统计,冠心病患者在进食后两小时内心绞痛和心梗的发作风险明显增加,而如果同时伴有饮酒或取暖的行为,风险更是翻倍。
特别是泡脚时水温过高,血管扩张更加明显,心脏供血不足的危险就更大。正确的做法是,饮酒本来就应该限制,吃饭也要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如果真的要烤火或泡脚,最好在饭后休息至少一小时以上,并且保持适度的温度,不要过烫。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医生的提醒太过谨慎,但事实就是,冠心病患者的血管不像健康人那样有余地应对剧烈变化。
对他们来说,任何一次温度的骤变、血流的波动,都可能成为压垮血管的最后一根稻草。
尤其是在冬季,心梗、猝死的病例明显增多,而背后往往就是这些小细节没注意到。殊不知,所谓保暖并不是越热越好,而是要温和、循序渐进。
同时,还需要注意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很多老年冠心病患者在家中缺乏科学取暖意识。
比如喜欢围着火盆、把暖风机开到最大功率,或者泡脚水温接近50℃,觉得这样才过瘾。殊不知这些行为往往让血管经历极端考验,风险远比寒冷本身大。
医生们反复强调过一个观点:冠心病患者宁可稍微冷一点,也不能让身体受到突然的高温刺激。这句话听起来有点极端,但其实是基于大量临床案例总结出来的。
此外,还应提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夜间取暖。很多人喜欢睡前开电热毯到很高的温度,甚至整夜不断电。
结果一方面导致出汗、体液丢失,另一方面让血压波动加剧,反而增加心脏负担。
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更合适的做法是先用电热毯预热,被窝温暖后关掉电源,以免整夜处于过热环境中。
冬季冠心病患者要学会科学取暖,避免三个危险习惯:刚从室外回来就立刻贴着电暖器取暖,早晨起床马上用过热的水洗澡洗脸,以及饮酒或吃饱饭后立即烤火或泡脚。
这些看似普通的小事,往往是心血管意外的导火索。换句话说,真正的养生不是让身体立刻舒服,而是让它逐渐适应环境,避免剧烈波动。
毕竟,心脏最怕的就是突然而猛烈的负担。
如果能在取暖这件小事上保持克制和谨慎,就能大大降低危险,平安过冬。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冠心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曾韶英,陈尚茹,周荣辉.早发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发病因素调查[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24,8(16):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