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最爱江南“小满”天
发布时间:2025-05-20 16:21 浏览量:3
潮新闻客户端 曹文远
时光荏苒,四季轮回,转眼间就迎来了小满节气。记得小时候,这个时候父母都会搓揉一把青小麦给我们吃,一是教育我们永远不能骄傲自满,要懂得谦虚使人进步;另一方面也是检验一下小麦成熟度,估算一下小麦收成。“小满”之名意为“小得盈满”,来源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所言:“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古人认为“满招损,谦受益”,故节气中有小满而无“大满”,体现对“适度”的追求——事物将满未满,留有发展余地,是理想状态,也是中国古人适可而止的中庸智慧。中国人对起名的寓意是非常讲究的,“小满”,有顺应天时的生活哲学,提醒人们敬畏自然规律,在农事与生活中把握时机,知足常乐。
在众多节气中,小暑之后是大暑,小雪之后是大雪,小寒之后是大寒,然而小满之后却并无大满,而是芒种,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儒家倡导“满招损、谦受益”“物极必反”,忌讳“太满”“大满” ,就像此时北方小麦籽粒刚饱满但还未完全饱满,小满的状态恰到好处,满而不盈、满而不溢,正是一种理想的平衡。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由于小满教时节是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因此,水是必须的保证,古人通过祭车神(水车)、蚕神等仪式,祈求风调雨顺、蚕茧丰收,故有“小满动三车”之说,即水车、丝车、油车。水车车水排灌曾是农村的大事,水车照例在小满时节启动。传说“车神”为白龙,农家在车水前会在车基上摆放好鱼肉、香烛等祭品进行祭拜,其中必有一杯白水,祭时将其泼入田中,寓意着祝水源涌旺,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水利排灌的重视,也饱含着对农业生产风调雨顺的祈愿。我们家乡在江淮之间的皖东,没有那种那轮盘一样的水车,只有一种长条形——大约三、四米长,水箱一样的水龙车,中间每隔二、三十厘米有一个小木板(为的是能够装水),一头伸进水塘、水坑或水渠,一头搭着男士,我们叫车水,有把柄在手,摇转,由于中间有很多小大块,整个水车内部就滚动起来,这样就把抽了上来到了田地里。小孩子常常觉得好玩,可大人们为了取水一劳累就是好几天。现如今在很多古村落和乡村旅游地,都能看到那种像摩天轮一样的水车,不过多失去了实用功能只具有观赏价值。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的智慧,更是农耕文明的人与自然的“科学”发明。因此神州大地很重视每一个节气的到来。且节气都有着传统文化的根脉,因此,每一个节气对应许多谚语,民间关于小满也流传了不少谚语,这些农谚放到现在,也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其一,“小满不满,麦有一险”。此农谚主要和小麦有关,到了小满节气正是小麦灌浆关键期,如果雨水充足,温度合适,就会麦粒饱满。此时最怕干热风,会导致小麦减产。
其二,“小满不满,干断田坎”。此农谚在南方地区流传,意思是通过小满节气的天气,预测后面的雨水。若是小满节气没下雨,或者雨水较少,那么预示后面雨水会偏少。若是雨水多,这就预示着后面雨水很多。
其三,“小满无雨,芒种无水”。意思是说,如果小满节气没有出现下雨,芒种期间也可能没有降雨,预示后续的降雨少,以晴天为主。
其四,“小满不落雨,伏天湖干底”。意思是说如果小满这天不下雨,意味着接下来的伏天里干旱少雨,不利于秋收作物的生长。
小满中的“满”有两层含义,一种是指降雨开始增多,另一种是指小麦饱满度。其实,小满作为古代农耕文明产物,有许多习俗。习俗主要表现在两点:
一是“吃苦尝新”。部分地区有小满“食苦菜”的习俗,既因苦菜生长繁茂,也寓意忆苦思甜,提醒珍惜当下。在饮食方面,小满时节适合多吃苦味食物,如苦菜等,苦味能清热泻火、养心安神,正好应对此时的炎热气候和人体易出现的烦躁情绪。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过多油腻、辛辣、生冷食物,以防损伤脾胃。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利湿作用的食物,如薏仁、芡实、白扁豆、冬瓜等,有助于排除体内湿气,维持身体的健康平衡。
二是“养生之道”。小满后湿热渐盛,民间讲究清淡饮食、祛湿健脾,如吃绿豆、冬瓜等,体现“天人相应”的养生观。从中医养生角度而言,小满时节气候特点为气温升高、降雨增多,高温高湿的环境易使人产生不适。此时,应顺应夏季阳消阴长的规律,适当早起晚睡,但务必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维持充沛的精力。早晚仍会较凉,气温日差较大,尤其是降雨后气温下降更为明显,所以要注意适时增添衣物,夜晚睡觉时更要注意保暖,避免着凉受风而患上感冒。小满时风火相煸,人们容易感到烦躁不安,情绪波动较大。因此,调适心情尤为重要,可通过听音乐、散步、与朋友聊天等方式,保持心情舒畅,宁心安神,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以防情志不畅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在江浙一带,小满相传为蚕神诞辰,故而有祈蚕节。中国农耕文化以“男耕女织”为典型,南方农村养蚕极为兴盛,尤其是江浙地区。《清嘉录》记载:“小满乍来,蚕妇煮茧,治车缫丝,昼夜操作” ,此时新丝即将上市,丝市转旺,蚕农丝商满怀期待,祈愿蚕茧丰收、丝业顺遂。文人常以小满入诗,如欧阳修“麦穗初齐稚子娇,桑叶正肥蚕食饱”,描绘初夏生机,寄托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感悟。我最喜欢的是明代诗人薛文炳的《闲居杂兴》“最爱江南小满天,樱桃烂熟海鱼鲜。一声布谷啼残雨,松影半帘山日悬。”
据说,“抢水”是旧时流传于浙江海宁一带的农事习俗。小满时南方降水增多,为防干旱对农作物不利,多由年长执事者召集各户,在确定好的日期黎明时分燃起火把,众人在水车基上吃麦糕、麦饼、麦团,待执事者以鼓锣为号,群人以击器相和,踏上小河汊上事先装好的水车,数十辆水车一齐踏动,把河水引灌人田,直至河水干涸为止。
小满节气与《易经》也有着奇妙的联系。从节气与八卦方位的对应关系来看,立夏、小满、芒种对应巽卦,方位为东南方。巽卦象征着风,有深入、渗透之意,就如同小满时节,阳气进一步深入,万物生长愈发蓬勃,雨水也逐渐增多,滋润着大地万物。同时,小满所蕴含的“满而不盈”思想,与《易经》中诸多卦象所表达的“物极必反”“持盈保泰”观念相契合。乾卦到了第六爻“亢龙有悔”,便警示着事情若太过圆满,往往会走向反面,人生亦是如此,小满的状态,不过分追求极致的满,留有余地,反而能保持稳定与发展。
小满节气起源于古代农耕社会,这天民间有很多的习俗,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很多人都忘记了这些老传统,总之民俗活动承载着人们对自然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此外小满农谚提醒我们,要关注天气变化,合理安排农事活动,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和收成。它给我们带来三点现代启示。
一是在事业与生活上:追求进步而不贪求极致,留白以蓄势。
二是在心态上:懂得知足,在“小满”中体会当下的圆满,避免过度消耗。
三是在生态观上:尊重自然规律,倡导可持续发展,呼应古人“取用有节”的理念。
总之,小满不仅是自然的节律,更是一种文化符号,融合了农事智慧、哲学思想和生活美学,至今仍为人们提供着关于成长、平衡与幸福的深刻启示。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