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旱秋涝,扎向河南农民心尖的两把刀!

发布时间:2025-09-29 08:10  浏览量:11

文&图/时兆娟

夏旱秋涝,河南农民心尖扎着两把刀

2025年9月26日凌晨两点,窗外的雨声又一次不厌其烦地响起来。这往日代表着浪漫和缠绵的秋雨,再也无法勾动我伤感的闲愁,只觉心一阵一阵地揪紧、发疼。

为着夏天持续高温禾苗枯干,为着秋雨连绵难以收获。旱和涝这一对天敌破天荒连起手来,把河南人逼到了一个几乎无法翻身的死角,狞笑着往河南农民心尖扎上了两把尖刀。

刚刚过去的23号是农历秋分,最低温度14度,最高温度也不过18度,天还下着不小的雨。我坐在屋里,里边穿着薄毛衣,外边套着有毛绒内胆的冲锋衣两件套。

那天上午我打电话给我七十多岁的姨夫。问到今年的秋收。我姨夫很是羞愧,抱歉说至今还没有收获好花生,拉回家里的花生有的还带棵垛在车上,很少的一部分花生果外皮已经变黑,像羊屎蛋一样没法送人,以至于没能给我们捎来点新花生吃。

就是这样的天气,我那体重不过百、年愈七旬的老姨,因为忧心自家种得多,活路大,干不出来,竟还冒雨独自上地薅花生去了。

做为熟知农业生产艰难程度的我,简直可以想象我姨穿着深腰胶鞋,在连阴多天的泥地里双脚陷进犁底,一步一步艰难挪动的身影。可我连一句阻止或安慰的话都说不出来。

那些安慰或关心都太过苍白,不能解决他们哪怕一丝半点的燃眉之急。我只能跟着姨夫的诉说,一遍遍在胸膛里发出沉重的叹息。

当我匆匆挂断电话,得知已经到了秋分季节的姨夫说出了这样的话:“咦,今年的花生已经在地里多长半个月了,就这也不给个好天,让赶紧收回来,今年忙了一年,落个啥不啥……”

最低已经四年,河南人——起码是方城人已经不知道什么叫做风调雨顺。

前些年,农业生产确实有过好年景。那时以“好地,产量高”而被人羡慕的我婆家所在的券桥镇,春季麦子亩产一千多斤,秋天的玉米棒子长得像牛角一样,一千二三是常有的产量,最好的甚至有过一千五六。

老农民不怕忙不怕累,也不怕晒黑,他们擦着黑脸膛上滚落的汗珠子,眼睛里是闪亮的光芒,胡子里都是藏不住的笑意。

而我娘家二郎庙镇大面积都是春花生。虽然一年种一季,可是价钱高,一亩地也能卖到两三千块。所以那几年人们热衷承包地种,一个有劳力、有机械的家庭,通过种地一年拿回三二十万块钱的家庭几乎每个村子都有。

除下化肥、农药、种子,余下八万、十万甚至十几万块钱存入银行,整个村子都洋溢着向上的气息。仅是过年放烟花,有人家就能放上大几千甚至万把子。

可是疫情来了,灾难也叠加着雪上加霜来了。2022年麦收过后,旱灾就来了。这些年国家在农业生产上投入很大,很多地里都打有几十米的深机井。可是大太阳的酷烈照射,仍然供不硬求。或是距离太远,或是水位太低,有些庄稼就旱死了。

我回老家行情递礼,看到有些山岗上的玉米,长得只有小腿那么深,在本该旺长的七八月份,干成了一片黄柴草,简直一点就能着火。

秋庄稼没有收割前,我们几个朋友一块儿去三山,连满坡的野草居然都被旱死了。这在我近五十年的生命中,是从没有这样记忆的,看得心惊肉跳。

好在那年疫情解封,墒情合适,秋庄稼应着农时种下了。人们的心里又充满了希望。

2023年春天雨水也调匀,小麦长出了饱满的籽粒。眼看丰收在望,收割机隆隆响在大地上,一部分麦子颗粒归仓。这时连阴雨下得割不成了。晚熟的小麦在地里开始萌动。有些地头麦子倒伏,发出来几寸长的麦芽交错连成一块一坨,撕都撕不开。

听说,附近村镇有个收粮的商户因为收购进仓的麦子生芽赔钱太多,夫妻俩人双双自杀了。听到的人无不黯然。

2023年秋天,雨水奇多。沟沟壑壑渗不下去,玉米被淹到半腰里。本来在水边活动的白鹭,居然成群地飞到玉米地里捉虫吃,被淹死的玉米耷拉着枯黄的茎秆,很多地块成了滩涂。

以至于耽误了秋耕种植。节气已过,深耕过的田野里,翻过来的犁铧形状的大土坷垃,闪着光趴满地里还在进行着晾晒。

2024年,依旧是旱。山岗薄地的小麦收成了了,几百斤的比比皆是。秋庄稼出得窟窿活瞎。花生少结了一半果,玉米棒子长成了“老稀牙”。曾经收入十几万、几十万的家庭,变成了几万,十几万。人们纷纷抛地不租。甚至出现了撂荒的情况。

我到野外闲逛,见到过好几块足有几亩的土地啥也没种,长满了齐腰深的野草。这种情况从来没有见过。

要知道河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深厚,惜地如金,连地边子都一撅头一耙子地开垦出来种植,现在居然到了连几亩大块土地都舍得撂荒的情况,可见旱情给农业造成的压力和失望,大致可判断出收入和支出的失衡。但好在还有收成。

2024年秋,从麦子种上就没下过一场透雨。毛毛细雨根本湿不到庄稼根部。气温又高,很多勤劳的人家,种上不久就开始浇。时在深冬,夜里不息的人们,天亮后发梢和眉毛上凝着白乎乎的霜花,眼神疲惫,脚步抬着都很费力。

2025年元宵过后,干热风一场接着一场刮。基本一个春天我都没有出城,怕看见那些干死的麦苗难受。

抖音上有人预言,说大风之后有大火,今年是个大旱年。果真如此,麦子要么整块颗粒无收,浇过的地块儿少少的麦子秕得不像话,扔在地上鸡鸭都不愿叨。化肥和种子基本赔在地里了。

麦收过后,一场透雨也不下。有条件的人家开始浇着种,可浇出来的地根本不匀和,出得这儿一棵那儿一片的。没有条件的人家只能硬等雨。

一样秋庄稼,种出了不同的季节。晚了基本月余后终于下了点雨,急切的人们冒雨耩地,好赖把种子攉在地里,生了芽就有希望。然后是酷热,几十天连续不断地极端高温,室外温度超过四十度,手机上接收消息天天不是高温橙色预警,就是红色预警。

抽水机昼夜不停地“呼呼”叫,一条条河流、一个个池塘都被抽干了,机井里水位急速下降,每口井旁都挤满了急等用井的农人。天热气躁,有人为此打架、生气,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热死在地里的不止一例。

有些村庄吃水都成了问题。防汛办无汛可防,改为抗旱办投入战斗。习惯了隐忍的河南人,硬是咬着牙,和天气做着绝不言弃的斗争,可那份无奈与惨烈,看着让人痛彻心扉。

终于快要收秋了,可憋了一个夏天的雨,把天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一天天不息地往下倒水。最早一批种下的花生,已经有一部分落在土里薅不出来了。晚花生也已超过季节,时令不等人啊。

常去喝烩面的那家馆子,老板接着电话摇着头:“不行不行,收下来不够种子钱,雇不起人薅了,等雨停了用机器鎓吧,收多少算多少……”我对老张说:“最近我有超过十块钱的支出就觉得罪孽深重。咱别太花费,多攒点,等咱姨他们需要了好帮助他们一把……”

前天、昨天两天短暂的晴朗后,今天一天还没有雨停的迹象。我知道昨天人们泥里水里薅出来的果子朝上晾在地里,暂时没有发芽的危险,可那些收得早收进家里的,如果雨不停,出芽是早晚的。

刷到一条抖音:一双女人的手,捧着今年的玉米籽,个个长出寸把长的细芽。这样的玉米,不能做粮吃,不能做饲料,可利用价值小得可怜,价钱低得可怜……

今夜,雨会停吗?如果真有天神,赐河南一段晴天吧!

这个地方,孕育了煌煌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从古到今,河南人没有输过一场民族大义,河南不该如此苦难深重。都说否极泰来,让河南风调雨顺来得早一天吧!(2025.9.26)

*作者︱时兆娟:方城县作协副主席,南阳市作协会员,南阳市作文教学优秀教师,现任教方城七小。「青眼有加qyyjtcq」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