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锡铁路河北段迎双重突破 接触网施工启动 + 首座隧道贯通

发布时间:2025-09-29 18:30  浏览量:10

9 月中下旬,太子城至锡林浩特铁路(简称 “太锡铁路”)河北段接连实现关键节点突破。14 日,张北至沽源区间首根接触网支柱成功组立,标志着由中铁电气化局北京电气化公司承建的 “四电集成” 工程(接触网、电力、通信信号等)全面启动;此前 10 日,沽源县陈家营隧道顺利贯通,成为全线首座贯通的隧道。两项进展为 2026 年底全线通车奠定核心基础,也标志着这条连接京津冀与内蒙古草原的交通动脉进入攻坚期。

(一)陈家营隧道:零下 30℃的地质突围

作为河北段重点控制性工程,全长 929 米的陈家营隧道地处坝上 — 内蒙古高原过渡带,面临三重罕见挑战。

地质险境:进口段为浅埋偏压结构(隧道两侧土压力失衡易引发变形),且穿越松散岩层,施工需精准控制开挖节奏以防塌方。

管线难题:进出口均与高压电力线路交叉,经 3 个月多部门协调才确定 “架空防护 + 精准穿越” 方案。

极寒考验:坝上冬季长达 6 个月,极端低温达 - 30℃,直接影响混凝土凝固(强度达标率仅 60%)与机械运行。

施工方中铁二十二局创新采用 “智能温控 + 主动保温” 技术:隧道内设置两道防风保温门帘,20 台热风炮与智能传感器联动,实时将作业面温度维持在 5℃以上,确保混凝土 28 天强度达标率 100%。该技术已被纳入高原铁路施工标准案例。

(二)接触网施工:毫米级精度的 “空中布线”

接触网作为电气化铁路的 “大动脉”,对时速 160 公里的太锡铁路而言,需满足 “受电弓动态接触误差≤3 毫米” 的严苛标准。此次组立的支柱采用 Q420 高强度钢材,单根重量达 2.3 吨,需通过履带吊在起伏草原地形中精准定位。中铁电气化局负责人透露,全线需组立支柱 2800 余根,同步建设 3 座牵引变电所,未来将实现接触网 “故障自动诊断 + 远程运维”,适配动车组与普速列车混跑需求。

太锡铁路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重点项目,全长 392.2 公里,北起锡林浩特站,南至崇礼太子城站,总投资 127.13 亿元,建设工期 3.5 年。其中河北段新建线路 117.35 公里,途经崇礼、张北、沽源等 4 个区县,设计为时速 160 公里国铁 Ⅰ 级电气化铁路,崇礼至堡东沟段采用双线自动闭塞,可满足客货混跑需求。

值得关注的是,项目采用 “新建 + 改建” 模式。河北段为新建线路,内蒙古段则对 240.8 公里既有线升级改造,既控制成本又盘活存量资产。先期建成的太子城至崇礼段(太崇段)已服务 2022 年北京冬奥会,桥隧比高达 92.52%,其建设经验为当前施工提供技术支撑。

通车后,锡林浩特至北京通行时间将从 12 小时缩至 6 小时,张北、沽源等千年不通铁路的地区将融入全国高铁网,通过与京张高铁、张呼铁路衔接,形成东北、华北、西北的 “三通枢纽”。

锡林郭勒盟的煤炭、畜产品年外运能力将提升 30%,物流成本降低 15-20%;张家口坝上地区可依托铁路发展 “冰雪 + 草原” 旅游走廊,串联崇礼滑雪场、张北草原天路等资源,预计年吸引游客超 500 万人次。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西北延伸,铁路将强化张家口 “生态涵养区” 与锡林郭勒 “生态安全屏障” 的联动,为跨区域生态补偿、中蒙俄经济走廊物资运输提供支撑。

按照 “四段式” 进度计划,河北段将于 2025 年底完成铺轨,2026 年 4 月实现全线铺轨贯通,同年 9 月启动动态检测。届时,这条穿越草原与山地的钢铁动脉,将成为推动北疆高质量发展的 “黄金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