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痒心更痒:一张民间验方,搞定久治不愈的荨麻疹!
发布时间:2025-09-22 19:58 浏览量:7
从医这些年,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痛苦最让我揪心。
前几年接诊的一位男士,被这病缠了五年:每晚沾床就浑身痒,抓一下就起红白相间的大片风团,痒得挠破皮肤渗血才能缓解;白天四肢、胸腹、头面到处窜着起疹子,衣服勒紧点、皮肤划一下都能鼓出风团,身上新旧伤疤叠着。这五年他跑遍医院,中西药试遍,疹子却反复不止。
我给了他一个民间老中医的经验方,效果出奇地快:一副药后身上起了不痒的硬结;三副药下肚,五年的荨麻疹全消;巩固三副后,四五年没再复发。后来推荐给其他患者,反馈都很好。今天就说说荨麻疹的病根和这方子的门道。
中医里荨麻疹叫 “瘾疹”“鬼饭疙瘩”“游风”,光听名字就知道特点 —— 疹子像风一样跑来跑去,来得快去得快,消后不留痕。最典型的是 “痒”,一抓起风团,洗澡后、出汗时或遇冷风后更重。
很多人觉得是皮肤过敏,喷点止痒药就行,可为啥反复?核心是血热风扰四个字,藏着内外两个病根。
先说内因血热,这是荨麻疹的老底子。就像运动后脸红是皮肤血管扩张,体内血热也会让皮肤下血管扩张,津液渗出形成风团。但这血热是 “热、虚、瘀” 的乱摊子:热邪像小火苗,熬干血液津液导致血虚;血液变浓稠流动变慢形成血瘀。皮肤靠血液滋养,又热又虚又瘀的血液让皮肤干燥、屏障变差,外邪易侵入。更关键的是血虚生风、血热生风,这内风正是瘙痒的根源,还会招来外风,内外勾结引发疹子。
再讲外因风扰。风邪是百病之长,像自然界的风般善变,让疹子在皮肤上乱窜,捉摸不定;还会带走皮肤水分,让本就干燥的皮肤更干,痒得更厉害。开头的患者洗澡后痒加重,是因为冲走了皮肤油脂水分;出汗后痒得凶,是汗孔张开风邪易侵入,且血汗同源耗伤津液;遇冷风加重,就是外风与内风呼应作乱。
中医 “方从法出”,病根是 “血热风扰” 夹虚瘀,治疗关键就两点:“和血”(调血热、血虚、血瘀)与 “祛风”(赶内外风)。这经验方正好兼顾。
方子组成:当归、生地、丹皮、赤芍、焦芥穗、白术、地肤子、苍耳子、蛇床子、紫草、蛇皮。腹痛加白芍。
当归、生地、赤芍、丹皮是调血分的主力军。叶天士在《温热论》中说热入血分需凉血散血,生地、丹皮、赤芍正为此用。但荨麻疹的血热和温病不同:温病急易出血,用阿胶止血;荨麻疹久耗血液,用当归补血。四药搭配,凉血清热又补血活血,做到凉血不留瘀,活血不动血,理顺 “热、虚、瘀” 的乱局。
紫草和蛇皮:紫草色紫红,善入血分,凉血又透发皮肤疹毒;蛇皮是蛇蜕的皮,中医 “以皮治皮”,祛风止痒本就是它的专长。
地肤子和蛇床子是治皮肤病的 “老搭档”,都能燥湿、祛风、止痒。风团里的渗出津液,靠燥湿去除,风邪没了藏身之所,疹子自然消退。
焦芥穗和苍耳子:二者解表祛风,能赶皮肤里的外风。炒焦是关键,炒焦后更易入血分,焦芥穗还能祛血分内风,配合紫草透发体内深层疹毒。患者服药后起的不痒硬结,就是疹毒被透出来,这才是治本。
最后是白术,健脾益气。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补好了,才能持续产生气血滋养皮肤;与祛风药搭配,像给皮肤加防护罩,增强抗风邪能力,和玉屏风散中白术配防风的道理一样。
全方养血和血、祛风止痒、益气固表,挖掉内外病根,自然能根治。
中医有 “异病同治” 之说,只要是 “血热风扰” 病机,不光荨麻疹,瘙痒症、斑秃、红肿瘙痒的痤疮都能试试,常有意料之外的效果。
提醒大家:荨麻疹是过敏性疾病,要远离尘螨、花粉等过敏源;服药及平时忌鱼、虾、蟹等 “发物”,少吃辛辣油腻,戒烟酒。
更重要的是日常养气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心情要愉悦,“百病生于气”,生气会搅乱气血;作息规律不熬夜,适当锻炼让气血流动;饮食均衡不挑食。做好这些,气血调和、免疫力强了,荨麻疹自然不敢找上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