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冷,冠心病患者警惕:宁可冷着,也不能在这9种情况下取暖

发布时间:2025-09-24 10:03  浏览量:9

一入秋,门诊里心梗的病人就多了起来。很多中老年人捂得严严实实,可血压照样飙,胸口闷得像压了块砖。看似保暖,其实是在“透支心脏”的安全线。

每年一到冷天,冠心病患者最容易出事的,不是冻着了,而是取暖方式出了问题。我见过太多患者,明明没犯错,却因为取暖不当,把心脏推向了悬崖边。保暖本该是好事,可一旦用错了法子,再好的初衷也可能变成杀机。

热水袋、电热毯、空调、暖风机、酒精炉……这些家家户户都有的取暖设备,在不恰当的使用方式下,反而对冠心病患者构成直接威胁。

中医讲“温阳”,但温得过火,阳气反噬,反伤于心。很多人不理解这一点,总以为暖就是好,其实“寒可避,热难控”。

现代医学研究早已证实,高温会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进而诱发心律不齐、脑供血不足。这种情况下,一旦再有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就是火上浇油。心脏这个泵,本就已经老化,再让它在冷热交替中硬撑,是在逼它提前“退休”

有时候,患者家属比患者本人还焦虑。担心老人冷着,恨不得把被窝烧成蒸笼。可是高温环境会使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对冠心病人来说,这种“过度关心”,反而是致命的催化剂。

我曾接诊过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冬天把电热毯开到最大,一睡就是整晚。结果清晨突发心绞痛,送到医院时已经意识模糊。我记得他家属一句话:“我们一直以为,捂得越暖越好。”但人体不是烤地瓜,温度过高,不是养生,是伤身。

中医里讲“阳虚则寒,寒极则痛”,但也讲“热极生风,虚火上炎”。冠心病多属“本虚标实”,一方面阳气不足,另一方面痰浊瘀血郁结。你给他一味地加温,就像堵车时猛踩油门,只会让引擎烧坏

有些人喜欢在封闭空间里用煤炉或小太阳取暖,门窗紧闭,热气腾腾。

问题是,这种环境里的氧气含量在持续下降,低氧状态会加重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热是热了,心却更累了。

空调暖风开得太猛,也不是良策。热风直吹,会导致皮肤水分大量流失,血液黏稠度升高。血液一旦变稠,血栓就容易形成,对已有冠心病的人来说,这几乎是引爆的信号弹。尤其是夜间长时间吹空调,身体在睡眠状态下更难调节温度,风险倍增。

还有人喜欢泡脚取暖,水温越烫越觉得舒服。

可别忘了,高温泡脚会使下肢血管扩张,导致大脑和心脏的血液供应减少,诱发晕厥甚至猝死。特别是饭后或临睡前泡脚,更容易出事。我从来不建议冠心病患者用烫水泡脚,温水就足够了,别跟自己的血管较劲

有人说,那我喝点酒暖暖身吧。这个念头尤其危险。酒精摄入后,虽然一开始会让人感觉“热”,但它会让外周血管扩张、心跳加快,甚至抑制中枢神经对温度的调节能力。中医讲“酒为风药”,风动则血动,血动则瘀起。心脏有病的人,最怕这种“假热真耗”的东西。

夜晚取暖器开整晚,是另一种常见的“自杀式取暖”。一是空气不流通,二是温差过大,夜间体温调节能力下降时,突然过热或断电后的寒冷刺激,都会诱发心律紊乱甚至心源性猝死。我劝很多老人:宁可冷点睡,醒着暖和,再暖也别烧通宵。

还有一种极端情况,就是睡前热水澡泡得时间长、水温高。这会加速血液循环,使心脏负担骤增,尤其在洗完后出浴室遇冷风时,冷热交替刺激血管收缩,更易诱发心血管事件。冬天洗澡要快、要稳,别在浴室里“蒸桑拿”,那不是养生,是冒险

中医讲究“适寒知暖”,不是一味避寒,而是讲究节制与时机。古人说“冬藏”,是要我们收敛阳气,不是让你把身体烤熟。我始终坚持,真正的保暖,是从内而外的调和,不是靠外物堆砌出来的温度

饮食上,不建议冠心病患者大量进补热性食物。羊肉汤、火锅、辣汤,看似暖身,实则助火生痰,痰浊一重,血管就更堵,心脏更累。我宁愿你吃点小米粥、山药汤,用平补代替猛进,慢慢扶正比一时热乎更重要

情绪的温度,也不容忽视。很多冠心病发作的诱因,其实是冬季抑郁、焦虑、孤独等情绪波动。

有时候身体并不冷,心却冷了。中医讲“心主神明”,情绪波动会直接影响心气运行,进而伤及心阳、心血。

我常说,冠心病不只是血管的问题,是整个人的气血、情志、节律的综合失衡。保暖,也不该只是“温度”的调节,而是日常生活节奏的调养。不动不行,过动更不行,适度的慢走、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比窝在热屋里更能“温养心阳”

家里取暖设备可以有,但一定要掌握“度”。电热毯使用不要超过30分钟,温度不高于40℃;取暖器白天用、夜间停;空调温度控制在18~22℃,定时通风换气;

泡脚水温别超过40℃,泡时间不超过15分钟;酒不喝,辣少吃,情绪平稳睡眠足。这些看似细碎的生活安排,才是冬天保护心脏的“真功夫”

我不是反对取暖,我反对的是“用错了方式”。尤其是有心血管基础病的中老年人,一旦方法不当,暖身的动作就可能成为压垮心脏的最后一根稻草。

中医重“因人制宜”,更重“因时而调”,冬天的保养,从来都不是简单的“烧热”那么粗暴

每次看到因为取暖不当而进ICU的病人,我心里都很不是滋味。明明可以避免的事,却因为一个“暖”,走到了生死边缘。这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我希望你冷一点没关系,但别在错误的温度下,把命暖没了

参考文献:
[1]李志刚,王海燕,陈伟.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联合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伴失眠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4,31(10):88-91.
[2]王玉林,张志强,刘红.从肝论治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医药导报,2023,29(15):123-126.
[3]周丽,李建东.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的临床路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5,45(03):3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