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刻痕第4部:风沙中翻腾潜行的铁龙.第2章:万折不挠钻天杨
发布时间:2025-09-23 23:19 浏览量:11
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代浪潮中,我们铁路69级的毕业生无疑是幸运的,但这份幸运也伴随着代价——我们的工作环境是千里茫茫的戈壁,堪称生命禁区。许多文人墨客形容那里的生存环境: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
1971年7月1日,成为我生命中最深刻的印记,永生难忘。
在鄯善铁路地区职工家属的期盼、无奈与焦虑中,孩子们的工作终于尘埃落定,我们正式上班了。
当时,整个新疆铁路运营单位都处于军管状态。那个时期,中越自卫反击战、珍宝岛战役相继发生。记得那时“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使用频率极高,这或许正是单位处于军管状态的原因。
到达单位后,我们首先接受了培训。负责培训的是与我们年龄相仿的解放军战士。基本工作技能由老工人讲解,包括技术及安全注意事项,而政治教育则由解放军战士负责,主要内容是读党报。
在培训期间,人事部门为我们办理了入职手续。当时,养路工的工资在铁路诸工种中是最高的,每月约52元;粮食定量也最高,每月52斤。这足以说明其工作强度之大,工作环境之艰苦。
经过半个月的培训,我们被分配到铁路沿线的各车站及区间养路工区。我记得,男生们全部分配到最艰苦的区域,从鄯善东边的小草湖到沙尔站,即兰新线上著名的人类生命禁区——百里风区。女生们则被分配到离鄯善铁路地区较近的车站养路工区。这些工区虽然也是戈壁沙滩,但风力较小,刮风频率低,离家也近。这种分配方案较为公平,家长们并无异议。
说实话,我的父母非常高兴。从小被算卦人说,连要饭都难找到门的“傻儿子”,总算有了自己的饭碗。他们立刻到邮局发电报给老家的奶奶和大姨报喜,并抓紧时间为我准备了全新的被褥和生活用具。
我记得,是铁路轨道车挂拖车送我们去的。行李装上车后,我们这些孩子就坐在行李上面。七月,戈壁滩酷热难耐,我们坐在车上,风虽大,却是热风,脸上有如火苗扑面炙烤。
我被分配到鄯善东面百里工区中心区的红台、飞跃车站之间的一个区间养路工区。我们从鄯善出发,一路将同学们分散到各自的养路工作岗位。很快,我们到达百里风区,这里沟壑纵横,铁路蜿蜒曲折,沿着丘陵边坡盘行,小半径曲线一个连着一个。我们很快到达目的地——跃进养路区间。轨道车停在一处两丘之间的洼地,轨道在两丘间通过,路基高约五米。工区坐落于路基南侧约二十米处的下方。
工区有一栋职工宿舍,靠近迎风面的窗户全部用土坯砌死,土坯在风沙的侵蚀下,变得坑坑洼洼,尽显沧桑。个别迎风面的屋面,部分被风掀起,至今仍未修复。宿舍东侧有两间用土坯砌成的临时房,显得特别简陋和破败。土坯房外,几个小孩在嬉戏玩耍,这里似乎是家属的临时居所,我们走近房屋,在大门处两三米处有一个地道口,有两个小女孩在地道中捉迷藏,进到宿舍,室内墙面黑黢黢的,边角上悬挂着烟絮,一股淡淡的煤烟味,室内有两个空板床,这就是我的住处了。
映入眼帘的周边环境是灰褐色的戈壁本色,在这片本色中,唯一的一抹绿色是铁路旁边的水井台上,旧枕木挡风墙背风面的一棵钻天杨。这棵树已有十年树龄,但在强劲的风力面前,却从未长出过铁路的高度。它是这片土地四季更迭的见证者,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坚韧不拔,万折不挠,傲然挺立。这正如这里的铁路工人,他们承载着新疆各族人民对未来的憧憬,以顽强的意志托举着奔向未来的祖国列车,在人类的生命禁区内,用生命谱写着艰辛而壮丽的人生篇章。
我人生最重要的阶段所发生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