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多地招大旱农民遇“两难”

发布时间:2025-05-20 05:26  浏览量:3

河南大旱,农民在“两难”中坚守

今年小麦季,河南南阳方城县的刘本庆,在自家1300多亩的家庭农场里忙得不可开交。往年小麦生长的几个月,他能过得悠闲自在,农民还能趁着这段时间外出打工,可今年的情况却截然不同。

自惊蛰以来,南阳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减少五成以上,几乎没下过一场透雨,刘本庆根本闲不下来,“就始终都在地里浇水”。机井抽出来的水忽停忽续,浇地比以往更加费时费力。四个人管着7台卷盘式喷灌机,浇灌一次就得十来天。正常年份,他顶多浇一次越冬水,可眼下他已经浇了四次。

辛苦还算其次,往机井下水泵抽水浇地,高昂的电费让刘本庆压力倍增,他在电费上就花了6万块钱,陡然增加的成本严重侵蚀着利润。抽水灌溉的电费,成为农户们尤为纠结和心疼的一笔支出。

在旱年里,农民们陷入了“两难”的困境:不好好浇水,产量上不去,挣不着钱;浇水成本高了,同样也挣不了几个钱。两头掂量,都是风险。5月16日,中央气象台的气象干旱黄色预警仍在提示,陕西西南部、河南西部等地特旱。麦田里,叠加高温和大风的“干热风”成了隐形杀手,中央气象台预报显示,河南安阳、焦作、新乡、洛阳、郑州、许昌等地将出现轻至重度干热风天气。

在河南这个小麦第一种植大省,4月中旬统计数据显示,受旱面积一度达到958.2万亩,约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十分之一,主要集中在豫西地区。同一时间,以5000万抗旱专项资金为标志,抗旱浇灌正在加速推进:重启机井、调配水库、引水通渠、人工降雨,多种手段齐上,应对并缓解各地旱情。

到了5月中旬,部分地区小麦提前进入收割季,但旱情仍像一把尺子,把“浇与不浇”的差距量得分明。有农民前期没浇好水,收成与收入已经拉开档次。

近年来,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仰赖“天帮忙”,更需要“人努力”。预防、应对和止损,正成为“专业化、职业化”农民的日常动作。旱情当中,灌溉设施和人的管地经验,就是保收止损的最后闸口。

唐河县小农户老赵望着提前旱熟的小麦,满心懊悔:“小麦没浇上。”他算了算收支,今年从11亩半地里收割的湿麦卖了4800元,不算人工费,还赔了200元收割费,“这回可是吸取教训了,这以后想办法也得浇地” 。而在离唐河不远的方城县,刘本庆前后给1300亩地浇了四次水,麦子大多得以正常生长。他估计,今年这浇好水的地,每亩还能打1200斤麦;要是没浇好水,就只有300 - 500斤。两相对比,农户差距即刻显现。

天不下雨就靠人浇,本是最有效的应对办法,但现实里,灌溉仍受多重限制,局部地区的麦子浇不上水。首先是地形因素,“丘陵岗地打不出来水”,即便打了机井,可能下到100米都见不到水;有的因为距离太远、地势太高,水引不过来;部分机井年久失修,无法使用,也让农户无水可浇。

其次是劳力问题,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地旱了也顾不上回来浇;留在家里种地的多是老人,守着一亩三分地。即便就近有机井,他们要么没有抽水泵,要么体力跟不上。一个水泵一二百斤,下机井还得拧管子、接电缆,老人难以胜任,结果一些地无人浇水。

再就是心理账本的考量。小农户种自家地,每亩还能拿百十块钱补贴,“就算产量减半,虽然可能赔钱,但差得钱也不多” 。可像刘本庆这样承包土地的大户,每亩租金800元,一年光租金就超100万,产量低,亏空就大了。刘本庆算了一笔账:浇水,每亩电费多一百来块;不浇,每亩减产300斤以上,若保不住1000斤产量,按历年每斤1元的小麦收购价,亏得更狠。对他们来说,浇水至少不赔钱,能给秋季的收成免掉租金成本,靠下半年挣出利润来。

即便账算明白了,浇几遍、什么时候浇仍是技术活。今年5月河南气温反常偏高,频现35℃乃至40℃高温,风力加大,酝酿着“干热风”的灾害风险,水分蒸发极快,“下午才下的雨,晚上就干了”。即便刘本庆已浇四次水,尽力把握节点,但仍有几十亩地缺水,毕竟“人浇终究没有雨浇那么均匀”。

不过眼下,刘本庆依旧保持乐观,“我们这的大户,损失肯定是有,但浇了水,只要后续不出岔子,产量低不到哪儿去”。那些因旱情而折损的产量,就靠前期好于往年的苗情、田间管理、更充足的光照找补回来,只是成本高了,上半年的利润就薄了。但他也清楚,靠天吃饭,还得人管,一环接一环地管好了,风险和损失才可控。

这场大旱,是对河南农业的严峻考验,也是农民们与自然的艰难博弈。他们在“两难”中坚守,期盼着风调雨顺,守护着土地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