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大到暴雨!超凶台风“米娜”来袭!
发布时间:2025-09-21 07:52 浏览量:10
大到暴雨,超凶台风“米娜”来袭:冷冬预警下的农事保卫战
2025年9月21日,国际和平日与清洁地球日的双重意义下,一场由超强台风“米娜”引发的气象危机正席卷华南。这场被气象部门称为“十年一遇”的台风,不仅带来狂风暴雨,更与冷冬预警形成叠加效应,对农业生产构成双重威胁。农民如何在这场“风雨冷”三重考验中守住粮仓?答案藏在科学防御与气候适应的智慧中。
一、台风“米娜”:一场被低估的“水炸弹”
9月19日14时50分,台风“米娜”以强热带风暴级登陆广东汕尾沿海,中心风力达25米/秒。尽管其已于20日8时被中央气象台停止编号,但残余环流仍持续释放能量。9月21日清晨,广东珠三角、汕尾、清远、阳江等地迎来主降雨时段,局地24小时降水量突破300毫米,相当于将整个西湖的水量倾倒在3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这场暴雨的破坏力远超数据:
• 农田内涝:汕尾某蔬菜基地因排水不畅,300亩菜地被淹,直接经济损失超百万元;
• 设施损毁:广州增城多个温室大棚被狂风吹翻,钢架扭曲如麻花;
• 次生灾害:暴雨引发山体滑坡,阻断粤北山区3条主要运输通道。
气象专家指出,“米娜”残涡与西南季风结合,形成一条长达800公里的“暴雨带”,其影响范围覆盖广东、福建、江西三省,相当于整个英国的国土面积。
二、冷冬预警:拉尼娜的“隐形推手”
当台风在华南肆虐时,北极圈的冷空气正在集结。国家气候中心最新监测显示,2025年拉尼娜现象已形成,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较常年偏低0.8℃。这一现象虽不直接导致冷冬,但会显著提高冬季偏冷概率——历史数据显示,拉尼娜年我国冬季平均气温偏低1.2℃,极端低温事件发生频率增加37%。
对农业而言,冷冬意味着:
• 作物冻害:小麦、油菜等越冬作物可能遭遇“倒春寒”,导致减产20%以上;
• 病虫害暴发:低温延缓作物生长周期,为害虫提供更长的越冬期;
• 设施成本激增:温室加热能耗可能增加50%,推高生产成本。
三、农民防御指南:风雨冷三重考验下的生存法则
(一)台风防御:与时间赛跑的48小时
1. 抢收与加固:
• 成熟水果、蔬菜需在暴雨来临前24小时完成抢收;
• 温室大棚检查压膜线、骨架连接处,每亩增加2-3个沙袋压重。
2. 排水系统清理:
• 清理主沟渠淤积物,确保排水流速达0.5米/秒;
• 低洼地块提前开挖深0.8米、宽1米的应急排水沟。
3. 农机设备保护:
• 联合收割机、插秧机等设备转移至高地,避免浸泡;
• 燃油箱加满防凝剂,防止低温结冰。
(二)冷冬应对:构建作物“保暖层”
1. 品种选择:
• 更换耐寒性更强的小麦品种(如“济麦22”),其-5℃低温存活率比常规品种高40%;
• 油菜种植推迟至10月下旬,避开12月极端低温期。
2. 覆盖保温技术:
• 稻草、地膜双层覆盖可使土壤温度提升2-3℃;
• 喷施抗冻剂(如S-诱抗素),降低细胞冰点0.5-1℃。
3. 智能监测系统:
• 部署土壤温湿度传感器,当5厘米深处地温低于3℃时自动触发警报;
• 使用无人机热成像技术,精准定位冻害区域。
(三)资金与政策工具:降低风险损失
1. 农业保险:
• 购买完全成本保险,每亩保费50元,最高可获赔1000元;
• 2025年新增“低温指数保险”,当连续3天日最低气温≤-2℃时触发赔付。
2. 政府补贴:
• 冷库建设补贴提高至项目投资的40%;
• 抗寒农机购置补贴范围扩大至微喷灌设备、热风炉等。
四、全球气候变局下的中国答案
当台风“米娜”的暴雨与拉尼娜的冷空气交织,中国农民正用科技与智慧书写新的生存哲学。从广东的智慧农业云平台到黑龙江的耐寒作物育种基地,从河南的农田排水改造工程到浙江的农业气象保险创新,一场覆盖960万平方公里的“气候适应革命”正在展开。
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驻华代表所言:“中国农民在极端气候下的应对能力,已成为全球农业韧性的标杆。”在这场风雨冷的三重考验中,中国农业不仅守住了粮仓,更向世界证明了:人类与自然的博弈,从来不是零和游戏,而是通过科学认知与技术创新实现的共生共荣。
农民朋友,请记住:
• 今日(9月21日)宜:抢收作物、加固设施、清理沟渠;
• 今日忌:冒险作业、忽视预警、拖延防御。
风雨终将过去,但守护粮仓的战斗永不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