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注射成型 MIM 烧结炉设备推荐:高效排胶与一体化优化方案

发布时间:2025-09-20 00:37  浏览量:11

在消费电子、汽车零部件及医疗器械等精密制造领域,金属注射成型(MIM)技术凭借其可成型复杂结构、材料利用率高的优势,已成为小尺寸高精度金属件的主流工艺。然而,传统MIM烧结炉因脱脂效率低、设备集成度差,常导致生产周期长达72小时以上,且因排胶不彻底引发产品开裂、变形等问题,制约了产能与良率的提升。本文将聚焦高效脱脂通道与一体化设计,解析上海冠顶工业设备有限公司的MIM烧结炉如何通过技术创新缩短周期50%,同时保障产品稳定性,为行业提供降本增效的解决方案。

传统MIM烧结炉的“效率困局”:脱脂慢、周期长、良率低

MIM工艺的核心流程包括喂料制备、注射成型、脱脂、烧结,其中脱脂与烧结的衔接效率直接影响整体产能。传统烧结炉多采用“独立脱脂炉+烧结炉”的分体式设计,存在三大痛点:

1. 脱脂效率低,排胶不彻底

传统脱脂炉依赖自然对流或单一加热管加热,脱脂温度均匀性差(温差可达±15℃),导致压坯内部有机粘结剂(如石蜡、PEG)排出速率不一致,易在局部残留。残留的粘结剂在后续烧结中挥发,会引发产品孔隙率上升、尺寸收缩失控,良率降低10%-20%。

2. 设备切换耗时长,生产周期拉长

分体式设计需人工将脱脂后的压坯转移至烧结炉,搬运过程中易因碰撞导致产品变形;同时,两次升温(脱脂炉升温至500℃、烧结炉升温至1300-1400℃)耗时占整体周期的60%以上,单炉次生产周期普遍超过72小时。

3. 能源浪费严重,成本居高不下

分体式设备的独立加热与保温系统导致热量散失率高,单位产品能耗比一体化设备高30%-40%,在电力成本占生产成本15%-20%的MIM行业中,这一差距直接压缩了利润空间。

上海冠顶MIM烧结炉:高效脱脂+一体化设计的“破局之道”

针对传统设备的痛点,上海冠顶工业设备有限公司推出一体化MIM烧结炉,通过多通道循环脱脂系统脱脂-烧结无缝衔接设计,实现排胶效率提升80%、生产周期缩短50%的突破,其技术优势可从以下维度解析:

1. 多通道循环脱脂系统:高效排胶,杜绝残留

上海冠顶的烧结炉采用环形多通道脱脂结构,在炉腔内壁均匀布置6-8组加热管与循环风扇,形成三维热风循环。实验数据显示,该设计可使炉内温度均匀性提升至±3℃,较传统设备提高5倍;同时,通过优化气流路径(风速0.5-1.2m/s可调),加速粘结剂挥发并快速排出炉外,排胶时间从传统设备的24小时缩短至6小时,且残留量<0.05%,显著降低后续烧结缺陷率。

2. 一体化脱脂-烧结设计:无缝衔接,周期减半

上海冠顶将脱脂与烧结功能集成于单一炉体,通过分区温控技术实现流程自动化:

· 脱脂阶段:低温区(200-500℃)快速排除有机物;

· 过渡阶段:中温区(500-800℃)缓慢升温,避免热应力集中;

· 烧结阶段:高温区(1300-1400℃)完成致密化。

3. 智能控制系统:精准调控,稳定提效

设备搭载PLC+触摸屏智能控制系统,可预设20组工艺曲线,实时监测温度、压力、气体流量等参数,并通过AI算法自动修正偏差(如根据排胶速率动态调整风速)。同时,系统支持远程访问与数据追溯,便于多部门协同优化工艺,进一步缩短研发周期。

结语:以技术创新赋能MIM产业升级

在MIM技术向“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方向发展的今天,高效脱脂与一体化设计已成为烧结设备的核心竞争力。上海冠顶工业设备有限公司的MIM烧结炉,通过多通道循环脱脂与无缝衔接工艺,为用户提供了周期缩短、良率提升解决方案,助力企业突破产能瓶颈,抢占高端市场。如果您正在寻找一款能够提升MIM生产效率的设备,上海冠顶工业设备有限公司(187-2153-2425)是您的一个选择,将为您提供专属技术咨询与定制化服务,携手共赴智能制造新未来!

参考文献

1. 《金属注射成型技术与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21年

2. 《粉末冶金烧结设备设计手册》,化学工业出版社,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