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市里券商不涨、科技疯涨?这波“既要又要”的布局看明白

发布时间:2025-09-19 21:23  浏览量:12

最近A股行情火热,指数一路往上走,但细心的人会发现个怪现象:以往牛市里带头涨的券商、银行,今年基本没动静;反倒是科技股,翻倍甚至几十倍的股票一抓一大把。这可不是市场乱炒,背后是“既要又要”的精准布局,今天用大白话拆解开,普通投资者也能看懂风向。

先理清:这轮牛市为啥能启动?核心是“四方需求对齐”

别以为牛市是凭空来的,它本质是满足了四类群体的核心需求,才算准了“既要又要”的脉搏:

第一是大基金和地方产投的“退出需求”。过去几年,国家大基金、地方产业投资基金投了大量科技初创企业,这些钱不能一直趴在一级市场。牛市一来,科技股股价上去了,这些机构就能通过二级市场减持套现,实现“投得出、退得出”。比如某地方产投2020年投的半导体企业,今年股价涨了5倍,顺利减持后回笼资金,又能投新的科技项目。

第二是制造业和科技企业的“融资需求”。企业要发展,缺钱是大问题。股价涨了,企业估值跟着提高,不管是定增募资还是发行可转债,都能融到更多钱。就像某新能源科技公司,去年股价涨了3倍后,定增募资20亿元,全投到了电池研发上,这种“牛市融资-扩大研发”的循环,正是政策想看到的。

第三是居民的“资产负债表修复需求”。这几年不少人因收入波动,负债压力变大。股市上涨带来财富效应,手里股票、基金赚钱了,资产增加,负债率自然下降。比如有人去年买了10万元科技基金,今年涨到25万元,不仅还了信用卡账单,还多了一笔备用金,相当于间接缓解了家庭财务压力。

第四是实体经济的“转型需求”。现在都在说科技赋能制造业,可转型需要钱、需要技术。科技股涨起来,不仅能让科技企业有钱研发,还能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比如半导体涨了,设备、材料企业也跟着受益,进而推动整个制造业升级。这四方需求凑到一起,牛市才算“师出有名”。

关键疑问:为啥不压科技泡沫,反而“按住”金融股?

很多人纳闷:科技股泡沫这么明显,为啥不调控科技,反而让券商、银行“哑火”?其实这正是“既要又要”的关键操作,藏着三个深层逻辑:

逻辑1:控指数、保慢牛,金融股是“调节阀”

券商、银行权重高,对指数影响大。如果让金融股像2015年那样猛涨,指数很可能一周涨10%,很快就会炒成“疯牛”,最后必然暴跌。现在“按住”金融股,指数涨得稳,既能保持市场热度,又不让行情走得太快。比如某周科技股涨8%,但券商跌2%,指数只涨3%,既留住了赚钱效应,又避免了过热风险。

逻辑2:给资金“指路”,把钱赶到该去的地方

金融板块赚的是“通道钱”“利差钱”,对实体经济转型直接帮助不大;而科技是未来发展的核心,需要大量资金支持。通过让金融股不涨、科技股猛涨,相当于给市场传递信号:别在金融里躺平,去科技领域干事。数据能说明问题:今年以来,科技主题基金募资规模超2000亿元,而金融主题基金募资不足300亿元,资金流向一目了然。

逻辑3:泡沫暂时“有用”,但得可控

科技股有泡沫是事实,但只要泡沫不破裂,就能发挥“融资工具”的作用。大基金借着高股价退出,科技企业借着高估值融资,这些钱最终会投入到研发、建厂上,转化成实实在在的技术和产能。就像某芯片企业,虽然市盈率高达200倍,但通过定增融到的15亿元,建成了新的晶圆生产线,未来产能释放后,业绩可能会跟上股价。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泡沫可控”,不会像以前那样全面崩盘。

普通投资者该咋办?别跟风,抓两个“安全点”

看懂了这波布局,普通投资者别盲目追科技股,也别嫌弃金融股,记住两个实用建议:

第一是科技股要“挑硬的”,别碰“纯概念”。如果想投科技,就选有实实在在业绩、研发投入高的企业——比如半导体里有芯片量产能力的,AI里有实际订单的,新能源里有产能落地的。那些只靠概念炒作、没营收没利润的股票,一旦泡沫破裂,跌起来能让人血本无归。

第二是金融股可以“低吸”,做“防守”。券商、银行现在估值低,业绩稳定,虽然涨得慢,但跌不动。可以拿出一部分仓位配置,比如用30%的资金买低估值金融股,70%的资金投优质科技股,既能享受科技股的收益,又能对冲泡沫破裂的风险。

这轮牛市不是“普涨狂欢”,而是“定向引导”。你觉得科技股的泡沫还能撑多久?金融股啥时候能“睡醒”?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