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处理:
药剂拌种: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情况,选用含有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咯菌腈等成分的种衣剂进行拌种,预防纹枯病、根腐病、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同时,可加入吡虫啉、噻虫嗪等杀虫剂,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蚜虫。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菌剂如枯草芽孢杆菌、木霉菌等进行种子包衣,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农业防治:
合理轮作:与非寄主作物进行轮作,减少病原菌和害虫的积累。
深耕细耙:通过深耕破坏害虫的生存环境,减少虫源。
病害监测:定期巡查麦田,监测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等病害的发生情况,做到早发现、早防治。
化学防治:
条锈病:发现病叶立即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三唑酮、烯唑醇等,控制病害扩散。
纹枯病:在小麦返青拔节期,当病株率达到10%时,选用井冈霉素、噻呋酰胺等药剂进行防治。
蚜虫:当百株蚜量达到200头时,选用吡虫啉、啶虫脒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
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如七星瓢虫、食蚜蝇等,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
赤霉病预防: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药剂进行喷雾预防,施药后如遇连阴雨天气,需在5-7天内进行第二次防治。
吸浆虫防治:在小麦抽穗期,当每10伏网有成虫25头以上时,及时选用辛硫磷、毒死蜱等药剂进行防治。
综合防治: 实施“一喷三防”,选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的复配剂进行喷雾,达到防病虫、防早衰、防干热风的目的。 针对麦穗蚜,当百穗蚜量达到800头以上时,选用啶虫脒、吡蚜酮等药剂进行防治。

倒春寒防范: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寒潮来临前及时浇水保温,减轻冻害影响。
防干热风: 在小麦灌浆期喷施磷酸二氢钾等叶面肥,增强小麦抗逆能力。 适时浇水,降低田间温度,减轻干热风危害。
通过以上详细的技术要点,可以有效提升小麦的病虫害防控能力和田间管理水平,有利于小麦高产稳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