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后跟着儿子到福建三明生活了半年,说实话,我羡慕这的生活了

发布时间:2025-09-15 20:45  浏览量:10

六十一岁那年,我把单位那枚磨得发亮的铜章子交了,抽屉里没写完的稿纸叠得整整齐齐留给接手的年轻人,算是正式跟几十年的工作划了句号。先前总以为,这辈子就钉在陕南那个小城里了——巷口那棵三人合抱的老皂角树,早市上卖了二十年热米皮的王婶,还有几个凑在茶馆里能从秦腔聊到庄稼收成的老友,哪一样都像长在身上的肉,割舍不得。

可儿子在福建三明安了家,隔三差五打电话,说“爸,你来住些日子,这边的空气都比家里润”。我想着,权当去串个远门,住不惯了就卷铺盖回,便拎着个旧行李箱,装着我那只陪了二十年的粗陶茶壶,还有几件换洗衣裳,坐高铁往东南去了。

儿子住的小区在梅列,不算新,却透着股清爽。楼与楼之间栽满了樟树,叶子落得慢,常年都是绿的,风一吹,樟香就漫开来,裹着点湿意,不像老家的风,干巴巴的带着土味。走出单元门拐个弯,是条青石板铺的窄巷,巷口摆着两个菜摊,摊主是对中年夫妻,操着一口带闽腔的普通话,见人就笑:“阿伯,今日的春笋刚从山里挖的!”

第一天清晨,我是被鸟叫闹醒的——不是老家那种躲在皂角树影里怯生生的叫,是脆生生的,一群鸟围着樟树吵,像在商量着去哪片林子找食。推开窗,风裹着点潮气扑进来,不似老家夏天的燥热风,也不像冬天的冷硬风,是软乎乎的,还带着樟叶和泥土的混香,往鼻子里钻,连打个喷嚏都觉得清爽。

儿子和媳妇要上班,白天家里就我一个人。起初不敢走远,就在小区周围转。樟树底下常坐着几个老人,有的织毛衣,有的摆着象棋盘,见我路过,会抬眼问一句“新来的?”我点点头,他们便招手让我坐,递过来一杯热茶。茶是本地的大田高山茶,汤色浅绿,入口带点甘,喝下去胃里不燥,比老家的茯茶多了点清润。

后来胆子大了,就揣着老年卡去坐公交。三明的公交慢,不慌不忙的,司机也和气,见老人上车,会等坐稳了再开,还会提醒“阿伯,扶好咯”。我常随便挑一路车,坐上去就靠窗看风景,看街两边的骑楼,木窗棂上雕着简单的花纹;看路边卖沙县小吃的摊子,蒸汽裹着拌面的香油味飘出来;看沙溪边上散步的人,有的牵着狗,有的推着婴儿车,慢悠悠的,不知不觉就坐过了站。

印象深的是一次坐公交到了麒麟山。山不高,顺着石阶往上走,路边的灌木丛里藏着叫不上名的小花,粉的、白的,零星开着。山顶有个亭台,站在那能看见整个沙溪,河水是碧的,像块被磨亮的玉,河面上飘着几艘小渔船,慢悠悠地走。亭台底下有不少人,有练太极的,动作慢悠悠的,像跟着风晃;有唱闽剧的,老太太穿着花衣裳,手里捏着帕子,调子软乎乎的,听不懂词,却觉得顺耳;还有几个老人围着一张石桌下棋,棋子拍在桌上“啪”的响,比老家下棋的嗓门轻,却更有滋味。

我凑过去看,下棋的老爷子见我看得入神,抬头说“来搭把手?”我摆摆手,说“不懂规矩,怕搅了局”,他笑了,说“就是图个乐,懂不懂都一样”。后来我常去那,有时看他们下棋,有时就坐在石阶上晒太阳,看阳光从樟树叶子的缝隙里漏下来,在地上织出碎金子似的光。有一回,一个卖灯盏糕的老汉推着车过来,糕是刚炸的,金黄油亮,咬下去外脆里嫩,萝卜丝的鲜混着肉沫的香,竟想起小时候在老家吃油糕的味道,只是三明的灯盏糕,不似老家的那么油,多了点清爽。

还有一次,坐公交到了沙溪步道。原以为是个热闹的地方,没想到往里走几步,就静了。步道沿着河岸修,一边是水,一边是树,风从河面上吹过来,带着点凉意。我沿着步道慢慢走,遇到一个捞水草的老人,撑着个小木船,手里的网兜一伸一缩,动作慢悠悠的。他见我看他,就喊“阿伯,小心脚下滑!”我应了一声,他又说“这河里的鱼多,早上来能看到鱼跳呢!”

后来我真的早起去了一次,天刚亮,河面上飘着薄雾,像笼着层纱。果然有鱼跳出水面,“咚”的一声,溅起的水花在晨光里闪了一下,又落回水里。那一刻,心里忽然就静了,像被河水洗过一样,连平日里琢磨的那些琐事,都跟着轻了。

在三明待久了,就喜欢上了这里的烟火气。菜市场是我常去的地方,不是那种大超市,是巷子里的老菜场,摊位挨挨挤挤,新鲜的蔬菜带着露水,春笋裹着泥,红菇摆得整整齐齐,河鲜摆在水盆里,活蹦乱跳的。我不认菜,常站在摊位前发愣,摊主就会耐心教我:“阿伯,这个是苦笋,要焯水才不苦,炒肉最好;这个沙溪鱼,清蒸最鲜,不用放太多调料。”

有一回,我买了条鲫鱼,摊主帮我刮鳞、开膛,还特意叮嘱“蒸的时候放片姜,再滴几滴本地的米酒,去腥”。我照着做,蒸出来的鱼果然嫩,汤也鲜,儿子媳妇吃了都说“爸,你这手艺进步了”,其实哪里是我手艺好,是食材新鲜,连鱼鳃都是红的,不像老家有时买的鱼,鳃里带着黑。

饮食上,三明的口味合我意。不似川湘那样辣得冲,也不似广式那样偏甜,是清淡里带着鲜。儿子常带我去吃本地小吃,沙县扁食是必吃的,皮薄得像纸,咬一口,肉馅的鲜混着汤的清,比老家的馄饨多了点细腻;还有拌面,面条拌着花生酱,香而不腻,再配一碗扁食汤,舒服。

早上有时去喝早茶,不是广东那种隆重的早茶,就是街边的小茶馆,一壶高山茶,一碟光饼,光饼是咸的,咬着有嚼劲,再配一碟炸春卷,里面裹着笋丝和肉丝,简单却好吃。看邻桌的人聊天,听他们说闽语,虽然大多听不懂,但那语调软乎乎的,像流水一样,听着舒服。有一回,邻桌的阿姨见我一个人,就递过来一碟芋子包,笑着说“阿伯,尝尝这个,刚蒸好的”,我接过,说了声“谢谢”,她摆摆手,又接着和同伴聊天,那样的亲切,像老熟人一样,比老家有时邻里间的客气,多了点热乎气。

三明的气候,对我这北方人来说,是种意外的舒服。老家的夏天,太阳烤得地面发烫,走几步就一身汗,黏糊糊的,衣服贴在身上难受;冬天又冷得透骨,屋里没暖气,手都不敢伸出来,老寒腿一到冬天就疼,贴多少膏药都不管用。

三明的夏天也热,但傍晚有沙溪的风吹过来,吹在身上,汗很快就干了,坐在樟树底下还能感觉到凉丝丝的。冬天更不用提,最冷的时候也就穿件薄棉袄,晒着太阳,暖烘烘的,不像老家那样冻得人缩脖子。我那老寒腿,在三明待了半年,竟没怎么犯过,儿子说“爸,你这腿是跟定三明了”,我笑着没说话,心里却认了。

医疗也让人安心。社区医院离小区不远,走路十分钟就到。有一回我感冒,去社区医院看病,挂号、看诊、取药,前后不到半小时。医生是个年轻人,说话温和,问得也细,听说我是从陕西来的,还特意说“阿伯,三明湿气重,平时可以多喝点五指毛桃汤,去去湿”。

后来我去拿体检报告,医生还跟我聊了会儿,说“您这身体挺好,就是要多运动,楼下的沙溪步道就不错,早上很多老人在那锻炼”。我听了,心里暖暖的,觉得在这里,连看病都不觉得紧张,不像老家有时去医院,人多排队,医生说话也急。

周末的时候,儿子常带我去格氏栲森林公园。公园里的树多,遮天蔽日的,大多是格氏栲,树干粗壮,枝叶茂盛,走在山里,空气里都是草木的味道,吸一口都觉得清肺。山上有个溪流,水从石头缝里流下来,清凌凌的,能看见水里的小石头。

我常坐在溪边的石头上,看水里的小鱼游来游去,听溪流的声音,觉得浑身都放松了。有一回,我们遇到一个护林员,他说自己在山上待了三十年,对每一棵树都熟。他指着一棵老格氏栲说“这棵树有两百多岁了,以前山里没修步道的时候,就有人来拜它”,我看着那棵树,树皮粗糙,却透着股劲,像个老人,安静地守着这片山。

日子一天天过,我越来越觉得,三明像个老朋友,不张扬,却让人舒服。以前总觉得,养老就得在老家,有熟悉的人,熟悉的路,熟悉的味道。可在三明待了半年,才明白,养老不只是待在熟悉的地方,更是待在一个能让心里踏实的地方。

在这里,我能早上在沙溪边上散步,看太阳从河面升起来,把河水染成金的;能中午在家泡壶高山茶,读几页书,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书上,暖乎乎的;能傍晚和儿子媳妇一起去菜市场,买些新鲜的笋,回家做笋干烧肉;能周末去格氏栲,看山看水,听风听鸟叫。这样的日子,不慌不忙,有烟火气,也有清静,让人心里安稳。

我开始学闽语,虽然说得磕磕绊绊,像嘴里含着颗软糖。去菜市场买菜,会试着跟摊主说“呢个春笋几多钱一斤?”摊主听了,会笑着纠正我“阿伯,是‘这个春笋多少钱一斤’”,然后告诉我价格,还多给我装一把笋尖。小区里的阿姨教我织毛衣,我学得慢,针脚歪歪扭扭的,她也不着急,说“慢慢来,织毛衣就是要心静”。我织了条围巾,给孙子寄去,孙子打电话说“爷爷,围巾真暖和”,我听了,心里比吃了蜜还甜。

儿子看出我喜欢这里,有一回吃饭,他说“爸,要不咱就在三明定居吧,这边房子也够住”。我没立刻答应,只是扒了口饭,心里却在盘算:老家的老房子可以租出去,租金够我买茶喝;老友们要是想来,就招待他们住几天,三明的风景好,他们肯定也喜欢沙溪的水,喜欢格氏栲的树。

夜里睡不着,我坐在阳台上,看楼下的路灯,暖黄的光洒在青石板路上;听远处传来的闽剧声,调子软乎乎的,像流水一样。风从窗户缝里钻进来,带着樟香,心里忽然就敞亮了——原来日子不是只有一种过法,慢下来,能尝到笋的鲜,能闻到樟的香,能感受到人的暖,这样就好。

以前总觉得,退休了,日子就该慢下来,可慢下来该怎么过,我没多想。到了三明,才知道,慢下来的日子可以这么过——可以为了一口新鲜的春笋,早起去菜市场;可以为了看一场沙溪的日出,去河边等;可以为了学一句闽语,跟摊主聊半天;可以为了看一棵老格氏栲,去山里走一趟。这样的日子,不空洞,不潦草,每一天都过得有滋味。

半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却让我从一个忐忑的“客人”,变成了一个想留下来的“归人”。三明没有老家那样熟悉的皂角树,也没有西安那样厚重的城墙,但它有软乎乎的风,有清凌凌的水,有暖融融的人情,有踏踏实实的日子。在这里,我不用慌,不用急,只用跟着日子走,慢慢过,好好过。

说实话,我羡慕这里的生活了——不是羡慕这里的风景,也不是羡慕这里的便利,是羡慕这里的日子,那种能让人静下心来,好好感受每一口鲜、每一缕香、每一份暖的日子。也许过些日子,我就会把老家的东西都搬过来,在三明安安稳稳地住下去,每天迎着沙溪的风,喝着高山茶,看着日子一天天过,像沙溪里的水,不紧不慢,却一直向前。#分享城市新鲜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