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求精毫厘之间 淬炼匠人风采

发布时间:2025-09-08 09:39  浏览量:9

七月的骄阳炙烤着大地,市政工程学院实训中心内,精细木工赛项选手孙憬涛正俯身于操作台前,手中的刨刀在木材表面匀速游走,木屑如雪花般簌簌飘落。操作台上整齐排列的卷尺、角尺、凿子等工具,见证着这位年轻匠人对毫米级精度的执着追求。

“燕尾榫的接合误差必须控制在 0.2 mm以内,相当于两根头发丝的厚度。”孙憬涛放下工具,用卡尺反复测量榫卯接口,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在工装马甲上晕开小片湿痕。他坦言,大赛对工艺精度的严苛要求,让每一次凿削都如履薄冰,“哪怕 0.5 毫米的偏差,都可能让整个作品功亏一篑。”

为了保持稳定的手感,孙憬涛每天要重复上百次锉、磨、刨、削等基础动作,从晨光熹微到暮色沉沉,操作台旁的木材堆成了小山。“枯燥吗?肯定的。但每次看到榫卯结构严丝合缝时,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他笑着说,每天训练结束后,都会和指导教师潘潺把工件搬到灯光更亮的会议桌上复盘:潘潺手持0.02 mm精度的数显游标卡尺,一边量一边报数;孙憬涛则在图纸上用红蓝双色笔标注误差分布,再把改进方案写进第二天的训练清单。

这份精益求精的坚守,并非孤军奋战。当遇到复杂异型结构加工难题时,实训中心的大屏适时亮起,团队特邀行业专家通过视频连线拆解工艺难点。视频的一端,行业专家以3D建模软件旋转出榫卯节点图进行演示,分析作品的结构、工艺、使用工具及制作难点,再指导孙憬涛进行实物操作。视频的另一端,孙憬涛在指导教师潘潺的帮助下,与行业大师同步,现场复刻行业专家的示范。就这样,孙憬涛在行业专家和指导教师潘潺的帮助下,线上线下相结合,在图纸上一遍又一遍“空走”刀路,确认肌肉记忆无误后才真正下刀。

此时,木头与橡皮锤的敲击声、大师低沉的讲解声、游标卡尺清脆的“咔嗒”声交织在一起,像一场精密编排的交响乐。盛夏的热风掠过实训中心,吹不散的是屏幕上那句被加粗放大的话: “毫厘之间见天地,一榫一卯皆匠心。”

供稿单位:重庆市职业技能竞赛精细木工赛项集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