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散之 | 写到灵魂最深处
发布时间:2025-09-06 22:09 浏览量:13
1987年3月林散之先生在南林樱花下留影
来源 l 美术报
作者 l 刘树人
原题 l 当下书家能否“写到灵魂最深处”?
分享 l 书艺公社(ID:shufaorg)
不随世俗任孤行,自喜年来笔墨真。
写到灵魂最深处,不知有我更无人。
——林散之
十几年前,我曾就林散之的这首论书诗写过一篇感悟文章,认为这表达了他关于书法的最高境界是“写灵魂”的书学思想,揭示了书法艺术最高境界的本质特征。当时还想象,书法怎样才是写到灵魂最深处呢?应该是书法家在濡墨挥毫中出现下意识状态,既在写字,又非写字,笔锋指处,本性得到释放,情感得到宣泄,获得一种难以言说的愉悦、快感与超脱,仿佛进入一个空阔无边的精神天地,感受到一种极大的心灵自由。也许,庄子的“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就是说的这种状态吧?
以我当时的书法水准是很难体会林老诗意境界的。十几年过去了,自以为书法进境不小,但是每日挥毫,这个“灵魂最深处”好像还是写不到,进入不了自己想象的那种高级境界。于是又思考,林散之是如何能够“写到灵魂最深处”的呢?
林散之《学而不倦》
首先,他“不随世俗任孤行”,不迎合世俗市场,不取媚大展评委,也没想过与“国际接轨”,试图让中国书法取得西方当代艺术界的认可。他对于书法的态度很干净很纯粹,保持艺术定力,不管时风潮流,心无俗念,如入禅境。他最终受到社会和国际的推崇,不是靠饭圈文化式的炒作吹捧,也没有远涉重洋到国外表演造势,而是日本的书法名家上门交流为之折服,写下了“草圣遗法在斯翁”。
书法本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根——汉字开出的一朵美丽的花,书法的本质首先是表现汉字之美。上古时期的甲骨片、东晋时期的敦煌残纸,都留有古人为写好某个字而反复临写练习的遗迹;《兰亭序》里面20个“之”写得不尽相同,也透露出书圣王羲之对汉字的唯美追求。
因此,学习书法并能有所成就,认清书法的这一本质,像林散之那样心无旁骛、深耕传统,保持定力、长期不懈,始终是正道。对书法的本质认识不深刻,被时风所裹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盲目追随大展大赛的热点,把评委的认可当作努力的目标,醉心于各种入展小技巧,注定不会真正成功。或能有小成绩,终难入高境界。
林散之《冷眼热风联》
其次,他“自喜年来笔墨真”,毕生临池不辍,始终在提升笔墨表现能力上下真功夫;强调读书,注重加强字外功,提升综合文化素养。生前绝笔“生天成佛”,可以理解为他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艺臻化境。
而当下书坛情形恰恰相反。不少书家一旦成名便不思进取,字内功既不勤修,字外功更是浅薄,写个四字横幅,不停补笔;抄首唐诗宋词,时常出错。有的书家既于书法本体深入不了、内求不得,就只好在外在表现形式上动心思、耍手段。有的把字写得让人无法辨认,以掩盖书艺上的江郎才尽,还说成是书法只需对审美负责,不必对识读负责。有的书家打着“创新”旗号为自己贴金,硬说“创新是书法艺术的本质”,借以唬普通人、蒙外国人。
其实,美无新旧对错之分,只有高下雅俗之别。千年以前牡丹为世人所爱,现代人依然爱其雍容华艳;春秋时代孔夫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今天的泰山依然是旅游观光的胜地。书法同样如此。鼎铭北碑、晋唐名帖,都是一两千年前的旧物,今人奉为经典,唯见其美,不视为旧。所以,书法艺术的本质只是审美,而不是创新。当然,审美是有变化有发展的,即艺术审美有时代性。那正是要求书家字内字外功夫双修,把综合文化素养转化为创作能力和审美品位的提升,写出传统、个性和时代精神相融合的新鲜之作、精彩之作。在这里,新是形貌不是本质,贯穿其中的本质始终是、也只能是美或审美。新而美才有生命力,并成为后人继承的传统;新而不美,只会是烟花乍现,最终将淹没无声。至于那些拾日本少字数书法和西方当代艺术的牙慧,然后在中国书法面前显摆炫耀地没有艺术难度与文化高度的所谓“创新”,不知“创”在何处?又“新”在哪里?
林散之《毛泽东/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再次,他“每从深处觅灵魂”。林散之对于书法很虔诚、很纯粹,由发自内心的喜好、热爱,到孜孜不倦地寻求书法的艺术真谛,到通过濡墨挥毫深入内心、抒发情性、寄托精神,除此以外别无他求。像这样心思纯净的书法殉道者,当下书坛已很少见。
都说书法作为艺术,是要表达书家情性的。问题就在于,你的性情、内心世界或曰灵魂是怎样的?书法表达情性首先要有精湛的笔墨功夫,这不是每个书家都能达到的境界。功力不逮,只是手脸皆墨地乱吼乱叫,并不是艺术的表情达意,与书法无半点关系。然后,则是看你的精神世界能否表达?是否值得表达?比如,一个对社会冷漠寡情,对人生充满怨念,或者思想空虚、精神颓废、一心躺平的人,他怎样把自己的真实情感通过书法表达出来?又如,一个只想利用书法谋取各种利益好处,甚至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他能把自己的阴暗心思表达出来吗?并且,假设他真的通过笔墨形式表达出来了,又有什么社会价值呢?
林散之《夜半更深条幅》
所以,“写到灵魂最深处”,书家首先要有灵魂,知道要“觅灵魂”,真正认清自己的灵魂。中国书法的传统是书以载道,如唐人柳公权所说“心正则笔正”。
一方面,书家创作首先考虑的是写什么,所写文字内容都是要体现当时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尽管现在有人认为写什么不重要,但他为人贺寿,会写“祝你早夭”吗?他办个展,会满壁张挂写着“狗屎”、“蟑螂”之类的字幅吗?即使他无数遍重叠书写,成为认不出是什么字的“乱书”,也不会以此类文字内容为书写底本吧?
另一方面,书法欣赏则是先看写得怎么样,即看笔墨功夫,以及通过笔墨表达的艺术境界。但这时作品所写的文本内容,对于笔墨欣赏仍有支撑、辅助的作用,仍是观众品评作者是否写出自己情感、写到灵魂深处的一个抓手、一条通道。因为笔墨韵味是通过书写具体文字才能表现出来的。难以卒读的东西,观众靠猜测如何看出你表达的性情?这时候指责别人不懂艺术、没有眼光,只能是掩盖自己艺术创作上贫乏浮浅、艺术情性上杂乱空虚的借口罢了。
图文综合来源网络, 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有价值信息之目的。 和万千书坛精英,一起探寻醉中国的书画印生活新方式! 原文不代表书艺公社观点、立场以及价值判断。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与书艺公社联系。
欢|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