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丨致年轻的读者们 ——《上海抗日战争史》作者来信
发布时间:2025-09-03 08:51 浏览量:12
让书香与您常伴
《上海抗日战争史》(全三册)
余子道 张云 吴海勇 韩洪泉 著
作者来信
亲爱的年轻读者们:
你们好!
我是《上海抗日战争史》的作者张云。此刻提笔写这封信时,天安门广场和长安街正盛装以待,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将于明天举行,广场上已然透着阅兵的庄严氛围,我心中对历史的感慨也与这份民族豪情一同涌动。
历史是条长河,而我们今天要回溯的,是其中一段特别汹涌、特别悲壮的激流——上海的抗日战争。你们或许会问:抗战是全国性的壮举,为何要专门写上海?它到底有多特殊?新书又有什么不同?读这段沉重的历史,又能带给我们什么?今天,就请让我和你们聊聊这些想法。
抗战是全国的抗争,为什么这套书要专门聚焦上海?它到底有多特殊?
抗日烽火燃遍神州,每一寸土地上的抗争都值得铭记。但上海,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理解那场全民族抗战更深层次的门:
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和1937年的“八一三”淞沪会战,分别成为中国局部抗战与全面抗战的重要标志。尤其是“八一三”淞沪会战,可以说是中日全面战争的第一次大型会战。上海,率先经历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洗礼。随着全国抗战的最终胜利,这座城市也见证了惩处战犯和汪伪汉奸,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一个重要缩影。
1937年11月中国军队全线撤离后,上海先后经历了被称为“孤岛”时期的特殊阶段和四年后的全面沦陷,但抗日斗争在这片土地上始终顽强地坚持着。这里仍然是信息的枢纽、物资的中转站、难民的庇护所,也是郊县抗日武装斗争的杀敌战场、支持新四军的后方基地,更是文化抗战、经济抗战、隐蔽战线斗争的前沿阵地。各方力量在此汇聚、碰撞、周旋,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暗战”。
作为当时远东最大的国际都市,上海是世界观察中国抗战的窗口。这里的抗争,牵动着国际视听,影响着外援的走向。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中,上海携手世界各国主持正义的反战人士,为反对法西斯的侵略,发挥了重要作用。上海也是联系中国和全世界的桥梁,是世界关注中国抗战、了解中国抗战真实情况、暴露和谴责日军侵略野心和罪恶行径的一个重要窗口。
可以说,上海抗战的复杂性、国际性和悲壮性,在全国都是非常罕见的。聚焦上海,就是聚焦抗战洪流中一个最具张力和代表性的漩涡中心,能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抗战的全局性、艰巨性和国际背景。
关于上海抗战,已经有很多介绍,新书新在哪里?
关于这段历史,前人已有不少著述。我们这套新书,力图在关键问题上有所突破和深化:
更“全”的视角:我们从全方位、多领域,再现上海抗战的全过程,不仅写轰轰烈烈的淞沪会战,更深入挖掘长达十余年抗日救亡的斗争历程,包括孤岛时期的坚韧斗争、文化界的“笔战”、经济领域的反掠夺、郊县的抗日武装斗争、普通市民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与抵抗。
更“近”的感受:我们努力通过具体的人物、生动的场景,试图带你们回到那个硝烟弥漫、危机四伏却又充满人性光辉的年代,让你们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脉搏,感受到普通上海市民的恐惧、坚韧、愤怒和希望。基于最新的研究成果,我们对一些事件和人物进行了更客观、更立体的分析,力图呈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面性。
读这段充满苦难和牺牲的历史,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现实意义?它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力量或启示?
读这段历史,绝非单纯为了咀嚼苦难,它的意义在于:
理解何以上海,何以中国:今日上海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其精神根基,部分便植根于那段抗战岁月的血与火之中。理解这座城市如何从炼狱中重生,我们才能真正懂得它骨子里的力量。同样,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生生不息、走向复兴的韧性和凝聚力,也能在这段历史中找到生动的注脚。
珍惜和平,敬畏生命:书中记录的每一份牺牲、每一滴血泪,都在无声地诉说和平的珍贵。它让我们明白,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安定生活,并非理所当然,是无数先辈用巨大的代价换来的。这提醒我们珍惜当下,敬畏生命,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铭记历史,面向未来:铭记历史是为了避免悲剧重演,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理解过去的伤痛,能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复杂的世界,更加珍视国家的主权、独立与发展,也激励我们年轻一代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而奋斗。
亲爱的年轻朋友们,历史并非尘封的故纸堆。翻开《上海抗日战争史》,就像打开一扇通往八十多年前上海滩的时光之门。我希望你们能走进去,去感受那份惊心动魄的悲壮,去触摸那些平凡而伟大的灵魂,去理解这座城市和这个国家走过的艰辛道路。
我相信,当你们合上书页时,那段血与火淬炼的历史,那些闪耀着人性光辉的故事,会化作你心中一份沉甸甸的力量,让你对今天的生活多一份感恩,对脚下的土地多一份热爱,对未来的责任多一份自觉。
在此,我诚挚地邀请大家,一同踏上这次历史的回望之旅。
此致
敬礼!
你们的朋友:张云
2025年9月
《上海抗日战争史》(全三册)
内容简介
上海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特殊而重要的地位,既是两次淞沪战役的主战场,也曾是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和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交汇点。全书共分三册,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多角度、全方位地展现了1931至1945年上海抗日斗争的完整历程。全书再现了中国军民在上海这座英雄城市坚贞不屈、顽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阔历史,为读者学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提供了一部优秀读本。
作者简介
余子道
浙江余姚人。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上海研究中心研究员、上海抗战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课题研究首席专家、上海抗战研究会名誉会长,著名历史学家。著有《长城风云录》《抵抗与妥协的两重奏》《一·二八淞沪抗战》《八一三淞沪抗战》《余子道文集》(3卷)等;合著有《汪伪政权全史》(3卷)、《日本军国主义史》;主编“上海抗日战争史丛书”(10卷)、“淞沪抗战史料丛书”(65卷)、《当代学者论淞沪抗战》(3卷)、《记忆中的淞沪抗战》(3卷)、《汪伪政权资料选编》(3卷);发表论文140余篇。
张云
江苏启东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会长、上海抗战研究会首任会长、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现代史、中共党史、中国军事史和军事史学理论等领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著有《中国历史命运的大抉择——从蒋介石到毛泽东》《潘汉年传》《张承宗传》《陈丕显传》《兵苑学思》《中国共产党与国防现代化》《中共党史十讲》等30多部著作;发表论文200余篇。
吴海勇
浙江宁波人。复旦大学文学博士,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研究二处处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著有《时为公务员的鲁迅》《列兵毛泽东》《“电影小组”与左翼电影运动》《荆火:1933—1935年中共上海中央局研究》(合著),以及“红色起点”系列纪实类作品《起来》《伟大纪念日》《钟英》《七月热风》等。参与市委党研室集体编研项目十数种;撰文发表数百篇。
韩洪泉
山东沾化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法学博士,国防大学首届名师名家工程人选,上海市社联委员,兼任上海抗战研究会副会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军事历史、上海抗战、长征文化等。著有《中国共产党与上海抗战》《上海抗战论著目录》《长征文化研究》等;发表论文150余篇。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绪论 / 1
第一章 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 16
第一节 日本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 / 16
第二节 中国局部抗战揭开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28
第三节 上海民众抗日运动的勃发与救亡团体的蜂起 / 44
第四节 上海青年学生奋起抗日救亡 / 65
第五节 文化教育和知识界发动抗日救亡斗争 / 77
第六节 上海工人阶级掀起抗日浪潮 / 85
第二章 一·二八淞沪抗战 / 94
第一节 日本策划和准备进攻上海 / 94
第二节 南京政府的对日政策和中共关于上海抗战的政策主张 / 106
第三节 揭开一·二八淞沪抗战的帷幕 / 117
第四节 第19路军击破日军首次总攻 / 126
第五节 第19路军和第5军并肩战斗决胜庙行 / 133
第六节 淞沪前线形势逆转和中国军队后退第二道防线 / 142
第七节 上海停战谈判和《淞沪停战协定》的签订 / 155
第三章 上海抗日救亡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 177
第一节 上海人民抗日力量的崛起和抗日高潮的形成 / 177
第二节 民众抗日义勇军奋战淞沪 / 203
第三节 踊跃捐献,支援前线 / 221
第四节 上海工人掀起抗日罢工浪潮 / 236
第五节 救护伤兵,救济难民 / 244
第六节 国际社会和各国民众对一·二八淞沪抗战的支援 / 255
第四章 上海抗日潮流在起伏中砥砺前进 / 266
第一节 日本人侵华北和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 / 266
第二节 上海人民在曲折起伏中坚持抗日民主斗争 / 285
第三节 上海人民与国际反法西斯力量携手共同抗日 / 309
第四节 上海舆论界坚持宣导抗日与民主 / 330
第五节 抗战文化:民族解放强音的初奏 / 346
第五章 上海抗日救亡运动走向新的高潮 / 369
第一节 一二·九运动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兴起 / 369
第二节 上海全市抗日运动重新振起 / 386
第三节 各界救国团体的成立和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心的形成 / 400
第四节 以上海为基轴推动建立抗日联合阵线 / 416
第五节 “七君子”事件和救国人狱运动 / 433
第六节 西安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新局面的到来 / 452
第七节 南京当局在沪宁杭地区进行对日战备 / 464
第六章 八一三淞沪会战(上)/ 481
第一节 七七事变和全民族抗战的爆发 / 481
第二节 八一三事变和第二次淞沪抗战的开始 / 489
第三节 中国军队围攻上海市区日本驻军 / 507
第四节 中国空军痛击日军和海军封锁长江 / 523
第五节 长江和黄浦江沿岸抗登陆作战 / 538
第六节 蕰藻浜南北阵地战 / 560
第七章 八一三淞沪会战(下)/ 576
第一节 蕰藻浜、走马塘中间地带激战 / 576
第二节 南翔以东大规模反击战的失利和大场的失守 / 594
第三节 英勇悲壮的四行仓库保卫战 / 611
第四节 苏州河南岸阳击战 / 628
第五节 日军第10军登陆金山卫和淞沪右翼战线的瓦解 / 645
第六节 中国军队全线西撤和太湖南北走廊退却战 / 666
第八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救亡高潮 / 697
第一节 国共合作达成前后上海的政治态势 / 697
第二节 救亡协会:各界民众的抗日联合阵线 / 711
第三节 文化抗战: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宣传 / 723
第四节 全民动员,支援前线 / 740
第五节 战火下的温情:难民救助 / 758
第六节 上海民族工业和高等院校的内迁 / 779
第七节 国际社会对八一三会战的反应和支援 / 793
第九章 上海人民在孤岛时期坚持抗日斗争 / 812
第一节 孤岛时期上海特殊的政治军事格局 / 812
第二节 国共两党坚持孤岛抗战及其斗争策略 / 829
第三节 声讨汉奸卖国投敌和诛杀汉奸头目 / 840
第四节 战斗不息的孤岛文化抗战 / 856
第五节 特殊环境下的群众抗日斗争 / 866
第六节 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 / 897
第七节 孤岛时期各国在上海的抗日援华活动 / 917
第十章 上海郊县敌后游击战争的兴起和发展 / 931
第一节 郊县抗日游击战争的发动 / 931
第二节 近郊外县抗日游击战争的全面展开 / 942
第三节 新四军东进开辟淞沪地区游击战争新局面 / 976
第十一章 全面沦陷时期上海人民坚持艰苦抗战 / 996
第一节 太平洋战争的爆发与上海的全面沦陷 / 996
第二节 上海抗战形势的严重恶化与斗争策略的调整 / 1016
第三节 各界民众对日伪统治展开深入隐蔽斗争 / 1030
第四节 反“清乡”斗争和郊县游击战争的新发展 / 1046
第五节 在隐蔽战线坚持抗日反法西斯斗争 / 1064
第十二章 日军和日伪统治的法西斯暴行 / 1088
第一节 从武装侵占到法西斯军事统治 / 1088
第二节 制造屠杀惨案 残害无辜民众 / 1097
第三节 劫掠工业企业厉行经济统制 / 1117
第四节 文化教育事业的浩劫 / 1132
第五节 残害妇女的暴行和罪恶的“慰安妇”制度 / 1145
第六节 日伪特工机关和黑帮组织的法西斯恐怖暴行 / 1156
第七节 上海抗战时期的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 / 1172
第八节 对“敌性国”侨民和犹太难民的暴行与迫害 / 1185
第十三章 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上海的光复 / 1200
第一节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前夜的上海抗战形势 / 1201
第二节 为最后推翻日伪统治光复上海而斗争 / 1218
第三节 接受上海地区日军投降和遣返日俘日侨 / 1238
第四节 国民党军政当局在上海的接收活动 / 1261
第五节 审判日本战争罪犯 / 1284
第六节 肃奸斗争与惩治汉奸 / 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