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连雨夹击鲁中小米?农技员手把手教你保产增收技巧

发布时间:2025-09-03 05:00  浏览量:14

鲁中山区的小米地,十有八九在坡坡坎坎的梯田里,土层薄得像烙饼,底下尽是碎石子。就说莱芜区羊里镇那片山地,土层撑死30厘米厚,天旱时根往下扎10厘米就碰石头,只能在表层土"刨食";可一旦连着下几天雨,水渗不下去,全在垄沟里积着,成了"泥糊糊"。老辈人常念叨"小米是旱不死的汉子,涝不起的娇娘",这话一点不假——今年6月到7月上旬,整整40天没下透雨,莱芜羊里镇的张大叔蹲在地头直叹气:"苗叶子卷得像细面条,有的地块旱死了三分之一!"好不容易盼来雨,8月上半月又连着下了12天,降雨量比往年多了一半还多,这下可好,刚缓过来的苗又泡水里了。

品种选错更是愁上加愁。现在不少农户跟风种"沁州黄",看着金灿灿好看,其实根浅得很,耐旱还行,抗涝差远了。去年沂源县中庄镇的李建国种了2亩"沁州黄",也是先旱后涝,最后亩产才收了180斤,比正常年景少了一半还多。隔壁老王家种的"鲁谷10号"就不一样,根能扎到50厘米深,同样的地块,亩产收了320斤,老王见人就说:"选对种,灾年也能少赔钱!"

这几天在地里转,农户问得最多的就是:"俺家小米叶子咋跟开水烫过似的,蔫不拉几还发黄?"说实话,这是根出了毛病。干旱的时候,小米根毛为了保命会收缩,就像人渴极了不敢大口喘气;突然下雨后,土壤里水分一下子饱和,根毛还没舒展开,吸水能力跟不上,地上部分却一个劲想喝水,细胞"撑破"了,叶子自然就软塌塌的。前几天在博山区池上镇,有个农户扒开土看根,正常的根是白生生的,他那根发黑发褐,根毛稀稀拉拉,一碰就掉。

茎秆倒伏更是让人心疼。前期干旱,茎秆长得细弱,表皮木质化程度低,雨后土壤松松软软,稍微有点风就倒。莱芜区牛泉镇的王大姐家,半亩地倒了一大片,她急得直跺脚:"这倒了的还能灌浆吗?"说实话,轻度倒伏(茎秆倾斜不超过45度)还能慢慢直起来,重度倒伏(茎秆贴地)基本就废了。去年莱芜区牛泉镇有块地,雨后倒伏没管,最后收的时候,倒了的穗子籽粒饱满度只有没倒的一半,秕谷多不说,还招了不少虫子。

连续降雨后,地里像蒸桑拿,湿度到了85%以上,病虫害就跟着起哄。最常见的就是叶子上长"黄疙瘩"——锈病!一开始是小点,慢慢扩大成黄褐色的疱,用手一摸蹭下黄粉末,这就是锈病的夏孢子堆。沂水县马站镇的农技员老赵说:"往年锈病从1%的病叶率扩展到5%要半个月,今年7天就够了!"尤其是种"沁州黄"的地块,病叶率比"鲁谷10号"高3倍还多。

虫子也来凑热闹。三代黏虫这几天正猖狂,成虫跟着雨过来,往叶子背面产卵,几天就孵出小虫子,专吃嫩叶和心叶,严重的能把叶子啃成筛子。前几天在沂水县马站镇查虫情,有块地百株虫量到了20头,农户没当回事,3天后再去看,半块地的叶子都被吃秃了。还有那"枯心虫"(粟芒蝇),专挑嫩茎钻,把卵产在茎基部,幼虫孵化后就往里蛀,植株看着好好的,突然就蔫了,一拔根,茎秆里全是虫洞和粪便。博山区池上镇的孙大哥就吃过这亏:"前几天还好好的,昨天一看倒了一片,扒开茎秆全是虫子,心疼得直抽抽!"

雨后踩地里,脚下硬邦邦的,锄头都难挖动,这就是土壤板结了。干旱时表层土被晒得裂开大缝,土粒硬成"小土块";下雨时雨滴砸在土块上,把细土溅到裂缝里,水一泡,土块又黏在一起,就像用胶水粘成了"铁板"。山东省土壤肥料研究所的人来测过,砂壤土干旱20天再下100毫米雨,土壤孔隙度能降低23%——孔隙度就是土壤的"小气管",低了根就喘不上气。

莱芜区杨庄镇的老把式张大爷就犯过糊涂:"俺这地去年深耕了,咋还板结这么厉害?"一问才知道,他深耕只耕了15厘米,底下还是硬土层,雨水下不去,全在表层"晃悠"。前几天在他家地里挖根,正常的根是白花花的,根尖有晶莹的根毛;板结地里的根呢?发黑发褐,根毛稀稀拉拉,有的甚至烂了半截。张大爷蹲在地头拍大腿:"早知道深耕得打破犁底层,说啥也得耕30厘米!"

积水是小米苗的"催命符"——超过6小时,根就开始缺氧;超过24小时,根毛准烂!有农户说:"等太阳出来晒晒不就行了?"可现在这天气,太阳一出地面温度升得快,湿热环境下,根烂得更快!正确做法就三步:清沟、挖沟、抽排,一个都不能少。

先清沟。地头原来的排水沟,十有八九被杂草、淤泥堵死了,得赶紧用三齿耙扒拉干净。沟深至少20厘米,宽度30厘米,让水顺着沟往低处流。沂源县南麻镇的李大叔去年就吃了没清沟的亏,雨后积水在地里窝了3天,小米倒了一半,后来他悔得直拍大腿:"清沟这点活,咋就忘了呢!"

地块大或者坡度小的,光清沟不够,得挖"丰"字沟。主沟顺着地块最长的方向挖,深30厘米、宽40厘米;支沟垂直主沟,深20厘米、宽30厘米,间距3米左右,就像在地里画个"丰"字,水就能顺着支沟流进主沟。山地得顺着坡度挖,别横着挖,不然水还会窝在沟里。莱芜区雪野镇的种粮大户老周,200亩地全挖了"丰"字沟,去年雨后积水4小时就排干净了,小米一棵没倒,他常说:"提前费点劲,雨后少受罪!"

积水超过10厘米的地块,别犹豫,赶紧找水泵抽。小地块用2寸潜水泵就行,每亩配1台,放在积水最深的地方,抽4-6小时基本能排干。沂水县马站镇的张大哥今年就犯了犟:"等天晴再说!"结果积水在地里泡了3天,小米开始倒了才借水泵,抽完水苗已经蔫了一半,现在见人就劝:"别等!积水超过半天就得抽!"

叶子发黄发蔫,是小米"饿"坏了,也是"渴"怕了。这时候光浇水施肥不行,得用"叶面肥急救法"——就像人虚弱的时候先喝葡萄糖水,快速补能量。配方记好了:1两磷酸二氢钾(就是小包装的1袋)兑30斤水,再加半两尿素,搅拌均匀。为啥加尿素?叶子发黄主要是缺氮,尿素能快速补氮;磷酸二氢钾能促进光合作用,让叶子变绿。

喷的时候有讲究,得在早晨6-7点或者傍晚5点后,这时候温度低,水分蒸发慢,叶子能多吸收。莱芜区牛泉镇的王大姐前几天刚喷了,她蹲在地头指着苗说:"喷完第二天叶子就不那么蔫了,第五天又喷了一次,现在绿油油的,看着就有精神!"不过千万别在中午喷,高温下水分蒸发快,肥液浓度变高,容易烧叶子——前几天博山区池上镇有个农户中午喷肥,叶子尖全焦了,心疼得直掉泪。

要是小米长得特别弱,光叶面肥还不够,得根部追肥。但雨后千万别马上追,得等土壤稍干,脚踩上去不黏泥、能留下脚印的时候再追。在小米行间挖5厘米深的浅沟,每亩撒8斤尿素,撒完盖土,再轻轻浇点水——注意是"轻浇水",别浇太多,让尿素刚好溶解就行,水多了肥料会流失。沂水县诸葛镇的赵大叔试过,雨后3天追肥,小米长得噌噌的,现在比没追肥的高了10厘米,茎秆也粗实,他笑着说:"这肥追得值!"

这阵子病虫害正"发威",得"见虫打虫,见病治病",别等蔓延开了再治,那就晚了。先说锈病,叶子上有黄褐色小疙瘩,用手一摸有黄粉,这时候就得打药。选三唑酮乳油,按说明书兑好水(一般是1000倍液,10毫升药兑20斤水),对着叶子背面仔细喷,5天喷一次,连喷两次基本就能控制住。博山区池上镇的孙大哥家种的"沁州黄"得了锈病,他赶紧打了药,现在病叶率控制在5%以内,没怎么影响灌浆,见人就说:"早打药,少损失!"

黏虫也好认,叶子上有缺刻,叶背面能看到1厘米左右的绿色或褐色虫子,这就是黏虫幼虫。这虫子能吃,一天能啃好几片叶子,必须早治。用菊酯类农药,比如氯氰菊酯,每亩喷两桶水(60斤),早晨打药效果最好,因为黏虫早晨活动最频繁。注意要喷到心叶里,黏虫喜欢躲在里面——前几天在莱芜区羊里镇查虫情,有块地百株虫量15头,农户打药时只喷了叶面,没喷心叶,3天后心叶还是被啃了,后悔得直拍大腿。

还有粟芒蝇(枯心虫),这虫子藏得深,幼虫在茎秆里蛀食,植株蔫了才发现。防治得抓成虫,在成虫高峰期(一般雨后7-10天),用敌百虫毒饵:1斤麸皮炒香,加2两敌百虫,再加点水拌匀,撒在小米根部周围,一亩地撒10斤,成虫吃了就会死。沂源县中庄镇的李建国去年用这方法,粟芒蝇危害率从30%降到了5%,他逢人就夸:"这土办法,管用!"打药的时候记住加少量洗衣粉,能让药黏在叶子上,不容易被雨水冲掉。

雨后1-3天是小米的"生死关",这时候重点就俩字:排水、松土。排水刚才说了,现在说松土。土壤板结得像铁板,小米根喘不上气,必须松土透气。用小锄头在小米根部周围轻轻扒土,深度3-5厘米就行,别太深,免得伤了根。莱芜区杨庄镇的张大爷种地几十年,他常说:"雨后松土赛施肥,松完土小米根能多扎不少新须根,吸收养分快得很!"松完土再撒一层草木灰,每亩撒200斤,既能杀菌,又能补钾肥,一举两得。

松土也有窍门,山地要顺着坡度松,别横着松,不然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平地可以用"画圈松",围着小米植株画个直径20厘米的圈,把圈内的土松开。前几天在沂水县马站镇看到,一户人家雨后第二天就松土了,现在小米根白白嫩嫩的,新根比没松土的多了一倍,户主笑着说:"这活累点,但苗长得好,值!"

雨后一周,小米基本缓过来了,但这时候不能掉以轻心,得促生长、防复发。要是小米长得又细又高,叶子嫩黄,这是徒长了,得控旺。用多效唑,按说明书兑水(一般是200ppm,15克药兑30斤水),对着植株顶部喷,能让茎秆变粗,防止后期倒伏。沂源县鲁村镇的王大叔家小米有点徒长,喷了多效唑后,现在茎秆基部粗了0.3厘米,看着就结实,他摸着茎秆说:"这下刮风也不怕倒了!"

要是小米正处在灌浆期(穗子往下垂,籽粒开始饱满),得补点硼肥。硼能促进花粉管伸长,让籽粒更饱满。用硼砂,1两硼砂兑30斤水,喷的时候重点喷穗部,5天喷一次,连喷两次。去年莱芜区寨里镇的农户试过,喷硼肥的小米千粒重比没喷的多0.5克,一亩地能多收50多斤,现在他们都把硼肥当成"宝贝"。

这时候还要防早衰。连续降雨会导致土壤里的磷、钾流失快,小米后期容易脱肥。可以结合叶面肥,加1两硫酸钾(兑30斤水),补充钾肥,让叶子保持绿色,延长光合作用时间。沂水县高桥镇的李大哥说:"喷了硫酸钾后,叶子到现在还是绿的,没喷的已经开始发黄了,这差别大着呢!"

从灌浆到收获还有20多天,这时候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期,得防早衰、增粒重。首先要防干热风,这阵子中午温度高,空气干燥,容易吹得小米叶子干枯。要是天气预报有干热风,早晨要浇小水,别漫灌,顺着垄沟浇,让土壤湿润就行,保持土壤含水量60%-70%。沂源县燕崖镇的农户有经验,去年干热风的时候浇了水,小米灌浆饱满,没浇水的秕谷多了不少,他们常说:"小水勤浇,籽粒饱饱!"

鸟害也得防。小米快成熟的时候,金黄的穗子特别招鸟。最简单的办法是挂彩色飘带,在地头每隔5米插根竹竿,绑上红、黄、蓝三色飘带,风一吹飘带动,鸟就不敢来了。或者扎稻草人,穿上旧衣服,戴上草帽,鸟也会害怕。莱芜区大王庄镇的张大叔去年用了这办法,鸟害损失从10%降到了2%,他笑着说:"这办法省钱又管用,比买防鸟网划算多了!"

收获时间也得把握好。太早收,籽粒没灌满,产量低;太晚收,容易落粒。判断标准很简单:穗子往下垂,籽粒颜色金黄,用指甲掐一下,籽粒硬邦邦掐不动,这时候收正好。收的时候要选晴天,割下来捆成小捆,竖在地里晒3-5天,让籽粒充分干燥。沂水县许家湖镇的农户都是这么做的,去年收的小米含水量12%,储存到现在一点没发霉,米香味还足得很。

不少农户愁眉苦脸地问:"今年这情况,还能收多少?"说实话,只要管理到位,保住八成收没问题。品种好的地块,比如"鲁谷10号",根系深、抗逆性强,管理好了能恢复90%产量。去年沂源县中庄镇的老王种"鲁谷10号",先旱后涝,最后亩产收了350斤,比正常年景只少了50斤,他拍着胸脯说:"选对品种,灾年也不怕!"

山地比平地恢复快。山地排水好,不容易积水,土壤透气性好,根长得壮。莱芜区茶业口镇的山地小米,今年亩产预计能收300斤,比平地高了50斤,那边的农户都说:"咱这坡地,涝天有优势!"还有前期没倒伏的地块,只要后期管理跟上,产量基本不受影响。博山区石马镇有块地,没倒伏,现在穗子又大又饱满,农户摸着穗子笑:"今年收400斤没问题!"

山东省农科院2024年的试验数据显示,采取应急措施(排水、施肥、防病)的地块,比没采取措施的每亩多收120斤。所以说,别灰心,现在抓紧管理,产量肯定能上来——莱芜区羊里镇的张大叔就常跟人说:"人勤地不懒,多下点功夫,苗就给你长脸!"

产量保住了,质量也得跟上,不然卖不上价。首先是收获要适时,别过早过晚。太早收,小米颜色发白,口感差;太晚收,容易有碎米。刚才说了,籽粒硬邦邦、颜色金黄的时候收正好。收下来的小米穗要及时脱粒,别堆在一起,堆久了容易发热发霉,影响颜色——去年沂源县张家坡镇有个农户收了没及时脱粒,堆了3天,小米颜色发暗,卖价低了一毛钱一斤,后悔得不行。

晾晒也关键。脱粒后的小米要摊在竹席上晒,别直接摊在水泥地上,水泥地温度太高,容易把小米烫坏。每天翻动2次,让小米均匀干燥,晒到啥程度算好?抓一把小米使劲攥,松开手小米能散开,不结块,这时候含水量差不多13%,正好储存。沂源县张家坡镇的农户晒小米有诀窍,他们说:"竹席晒米,色黄味香,水泥地晒米,色暗味差,这差的可不是一点半点!"

储存用陶缸最好。陶缸透气,能防潮。装缸前,缸底铺5厘米厚的干草木灰,草木灰能吸水防潮;小米装进去后,上面再铺一层塑料布,扎紧缸口,防止虫子进去。莱芜区方下镇的老农户都这么存小米,放一年都不坏,米香味还足,他们常说:"陶缸存米,越存越香,塑料桶存米,容易返潮!"

今年这情况给咱提了个醒,明年得提前准备,别再"临时抱佛脚"。第一件事就是选品种,一定要选抗逆性强的。"鲁谷10号""豫谷14号"都是好品种,"鲁谷10号"耐旱又耐涝,根系深,去年灾年亩产还能收350斤;"豫谷14号"抗锈病、抗倒伏,适合鲁中山区种。别光图好看种"沁州黄",不适合咱这气候——沂源县中庄镇的李建国吃过亏,今年果断换成"鲁谷10号",现在苗长得壮实,他说:"今年换种,明年省心!"

第二件事是整地要深翻起垄。深耕要打破犁底层,至少耕30厘米深,让土壤疏松,水好渗下去。起垄种植,垄高20厘米,垄宽60厘米,沟宽30厘米,下雨的时候水往沟里流,不淹根;天旱的时候,沟里能存住水,保墒。老辈人说"深耕一寸,等于上粪",这话一点不假——莱芜区羊里镇的张大叔去年深耕了30厘米,今年虽然先旱后涝,苗长得比邻居家好不少,他笑着说:"这地深耕了就是不一样,根扎得深,啥灾都不怕!"

平时还要多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准备。比如知道要下雨,提前把排水沟清好;知道要干旱,提前浇足水。今年不少农户就是因为没及时看预报,耽误了排水,才造成损失。莱芜区牛泉镇的王大姐现在每天都看天气预报,她说:"看天种地,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