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干旱天气?快收下这份农作物抗旱技术宝典

发布时间:2025-05-19 11:08  浏览量:2

近期,我市连续晴热少雨,并伴随连续性大风扬沙天气,土壤失墒加快。为有效应对当前旱情,切实保障粮食安全、稳定农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要抓紧落实抗旱技术措施。

带水补灌

对因干旱无法播种地块,通过铺设临时通水管道、调配水车拉水等方式,采取拉水浇窝、滴管等措施,积极开展注水补灌,灌溉量每亩15-20立方米,确保能种尽种。对已播种的玉米、马铃薯、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田块,及时查苗补苗,有条件的带水蹲苗,提高保苗率;对叶片干枯或有幼苗枯死地块,及时拉水补灌、点浇点灌,努力做到能灌尽灌。对有灌溉条件的冬小麦、冬油菜地块,积极开展就近取水灌溉。可结合灌水亩追施尿素、硫酸钾、水溶性磷肥、硼肥,增加玉米出苗率,保小麦结实、防早衰,油菜结荚,减轻干旱损失。

喷施叶面肥

对中度和重度干旱的冬小麦和冬油菜田块,建议立即进行叶面追肥,小麦叶面喷施0.3%磷酸二氢钾、0.2%尿素、氨基酸水溶肥等,增强叶片保水能力,促进幼穗分化。油菜叶面喷施0.2%硼砂或速乐硼、0.01%芸苔素内酯、0.3%磷酸二氢钾,促进花器发育,增强细胞持水能力,提高植株抗逆性,减少干旱损伤。玉米、大豆出苗地块干旱较重的,可叶面喷施0.01%芸苔素、0.1%的磷酸二氢钾、0.2%尿素或钙离子溶液,降温增湿,增强抗旱能力。有条件地块可喷施黄腐酸钾、壳聚糖等天然抗蒸腾剂,关闭部分气孔,降低蒸腾速率,减少水分消耗。

预防干热风

高温低湿大风天气增加了小麦“干热风”发生风险。各县(市、区)要加强与气象部门沟通会商,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及时发布“干热风”预警信息,落实落细应对措施,优化叶面肥、生长调节剂等配方,加强无人机和大型喷施机械协同作业服务,有效预防“干热风”,增粒重,保产量。

适时播种

积极开展旱情研判,密切关注气象动态,对未播种地块,降雨后组织群众及时抢墒抢种早熟玉米、马铃薯、小杂粮、大豆等作物,强化技术指导,提高播种质量,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粮食产量不下降。提前谋划“两年三茬”复种,落实复种地块,动员群众在冬小麦、冬油菜收获后及时复种荞麦、糜子、紫苏等生育期短的粮油作物。

加强病虫害防控

积极开展“一喷三防”,做到早发现、早防控,防止因旱造成病虫危害。小麦重点防治条锈病,兼顾防治白粉病、蚜虫,可选用三唑酮、丙环唑、戊唑醇、醚菌酯、噻虫胺等农药喷雾防治;玉米重点防治顶腐病、蚜虫等危害,可选用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等农药喷雾防治;冬油菜跳甲可选用噻虫嗪、鱼藤酮等农药喷雾防治。

加强地膜管护

对因近期大风造成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作物地膜损坏的地块,要仔细检查地膜。没有出苗地块,以及苗龄达不到放苗阶段的地块,如局部掀开但未撕裂,重新压土固定;如大面积破损,及时更换新膜。处于放苗阶段的地块,及时修复和更换地膜,覆盖严实,并在升温后马上放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