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社区民警的一天
发布时间:2025-08-30 07:48 浏览量:14
8月20日清晨8时,木兰溪畔的雾气还没散尽,莆田市公安局荔城分局黄石派出所社区民警汪长报便按照计划,开始了一天的社区警务工作。
这个从皖东农村走出来的民警,身边总挎着一个磨得发亮的资料包,这是他从部队转业时带回来的“老伙计”,已经陪他20多年了,包里分门别类地装着各种的办公物件:社区警务日志、调解协议书、流动人口登记簿……而在最顺手的位置,总放着一个保温水壶,走累了、说渴了,就喝一口暖茶休息一会儿。汪长报笑称:“这包里啥都有,就是我的‘移动办公室’。”
在村里负责人的带领下,汪长报来到了凤山村前的一棵歪脖子龙眼树下,两户人家正在争吵不休,已有村民围了上来。看到汪长报的身影,张伯急忙凑了过来“诉苦”:“阿报警官,你看看!她们家的树枝都伸到我家空调外机上了!”对面的李婶也不甘示弱,手里拿着竹扫帚,指着枝头青黄的树叶说道:“你家空调外机吹出来的热风,都把我的树叶吹黄了……”
汪长报摘下警帽,抬头细致地观察了一番。随后,他从公文包中拿出皮尺,边量边和张伯聊起了家常:“老哥,您孩子在外面都发展得不错吧,您这房子装修得可真敞亮!”张伯一聊起孩子,神情便舒展了许多。汪长报趁机又说:“您看您这一家子事业有成、平安健康,日子过得多好,咱就不跟树枝计较了。您的空调外机也把龙眼树的树叶吹黄了,我一会让李婶把树枝修剪修剪。”转过身后,汪长报又把李婶拉到一旁,劝她为了邻里的和谐,也退让一步。
树影摇晃,巷子里飘着龙眼树的清香,邻里间的小纠纷也就此和解了。此时,汪长报的手机响了起来,是辖区工业园区保安员的电话。9点半,他又赶到厂区,几个工友围着项目经理讨说法。“汪警官,他们堵着不让运材料!”项目经理的话音刚落,领头的工人扯起嗓子喊道:“工资拖欠了3个月了,要给我们一个说法!”
见状,汪长报从公文包里顺手掏出保温水壶,拧开盖递过去,问道:“兄弟,你老家哪里的?”“贵州的。”“我也是外地的,我老家安徽的,尝壶皖东的野茶,味道跟你们贵州山里的老树茶有得一拼。”说话间,领头工人接过水壶,倒出一点,尝了尝,紧皱的眉头也渐渐舒展开来。见现场气氛缓和了不少,大家的距离慢慢拉近了。
工人情绪稳定后,汪长报找到项目经理单独聊了聊。他熟练地从包里抽出常备的《劳动合同法》,以法释理。整个调解过程,汪长报秉持着公平公正、依法依规的原则,充分考虑工人的急切需求和公司的实际情况,积极寻找双方利益平衡点,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引导双方互谅互让。
时间来到正午时分,夏日的厂房酷热难耐,汗水浸湿了汪长报的警服,经过近2个小时的调解,最终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
夜色渐浓,汪长报回到办公室,他细致地将今天的几项调解工作情况记在警务日志里,又写下明天的走访计划。这时,他又掏出手机,多个警民联络群的信息未读,这些群是他的“云端警务室”:他把最新的反诈案例推送到群里,适时普及安全防范知识,及时传达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公安工作政策规定。群众向他咨询的问题五花八门——出入境手续、户籍迁移、身份证办理、居住证申领、企业用工登记、出租房备案等,他总是耐心解答。最重要的是,群里悄然浮现的只言片语,也成了他收集社情民意的渠道。
斑驳的笔记本和闪烁的群聊,默默记录下一位异乡民警“把他乡变故乡”的日日夜夜。村口的龙眼树年复一年开着细碎的花,那个带着皖东口音的社区民警,每天带着那个磨得发亮的资料包走街串巷,用辛勤铸就平安,用真情温暖着民心——因为在他心里,每一盏点亮的灯火,都是值得用心守护的故乡。
编 校丨王雨馨
审 核丨陈立超
签 发丨欧阳锋
来 源丨派出所工作杂志
- 上一篇:美的扫地机器人哪个系列算是高端?真实用户反馈
- 下一篇:浪漫七夕烧烤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