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担、提效益!物联网虫情测报灯成农户 “田间好帮手”
发布时间:2025-08-29 13:41 浏览量:13
圣启科技物联网虫情测报灯是传统虫情测报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AI)技术深度融合的智能监测设备,核心功能是实现害虫的自动化诱集、图像采集、数据远程传输与智能分析,是智慧农业中虫情监测的核心前端设备。它解决了传统测报灯“需人工现场查看、数据滞后、统计效率低” 的痛点,实现了虫情监测的 “无人化、实时化、精准化”。
一、核心定位与优势
物联网虫情测报灯的本质是“虫情数据采集终端 + 物联网传输节点”,相比传统测报灯(如普通杀虫灯、手动记录测报灯),其核心优势体现在:
二、核心组成与工作原理
物联网虫情测报灯的工作流程围绕“诱虫→杀虫→处理→成像→传数据→分析” 展开,硬件由 5 大核心模块构成,软件联动云端平台实现智能管理:
1. 硬件核心模块(前端设备)
光源诱虫:采用特定波长的 LED 灯(如 365nm、405nm),针对不同害虫的趋光性定制(如鳞翅目害虫对 380-400nm 敏感),相比传统黑光灯更节能、诱虫针对性更强;
辅助诱虫(可选):部分高端机型集成性信息素诱芯(如针对棉铃虫、玉米螟)或食源诱剂,进一步提升特定害虫的诱集效率。
② 杀虫与处理模块:保证虫体完整性(便于识别)避免传统 “高压电网杀虫” 导致虫体破碎(影响图像识别),主流采用低温冷藏 / 热风烘干技术:
害虫被诱入后,通过风扇吸入“处理仓”,低温(-5~0℃)或热风(50~60℃)快速杀死害虫,同时保持虫体形态完整(如翅膀、触角不破损),为后续图像识别提供清晰样本。
③ 成像与计数模块:采集虫情原始数据核心是 “定时自动拍摄 + 图像预处理”,确保数据可用:
高清相机:配置 200 万像素以上工业相机,配合补光灯(避免逆光、阴影),定时(如每 2 小时 / 每 6 小时)拍摄处理仓内的害虫图像;
自动清理:拍摄后通过传送带、毛刷或振动装置,将已拍摄的虫体送入“收集盒”(便于后续人工复核),避免虫体堆积影响下次拍摄;
辅助传感器:同步采集环境数据(温度、湿度、光照、风速),与虫情数据绑定(如高温高湿时蚜虫活跃度更高)。
④ 物联网通信模块:实现数据远程传输是 “物联网” 属性的核心,负责将前端数据上传至云端:
通信方式:支持 4G/5G、LoRa、NB-IoT 等(根据使用场景选择,如偏远地区用 LoRa,信号好的区域用 4G);
传输内容:害虫原始图像、环境数据、设备状态(如灯是否正常亮、电池电量、清理装置是否故障)。
⑤ 供电与控制模块:保障设备稳定运行
供电:支持太阳能 + 锂电池(偏远地块无电网)或市电(近电网区域),太阳能板功率通常为 30W 以上,确保阴雨天气续航;
前端设备采集的数据,需通过云端平台实现“存储、分析、应用”,形成完整闭环:
数据存储:云端数据库存储所有设备上传的图像、环境数据、设备日志,支持历史数据回溯(如查询某地块 2024 年 7 月的虫情记录);
智能识别:集成 AI 虫情识别算法(如基于 YOLO 的目标检测模型),自动对上传的害虫图像进行 “种类识别 + 数量统计”,输出结果(如 “2024-08-29 20:00,棉铃虫 12 只、蚜虫 35 只”);
可视化管理:通过 Web 端 / APP 端向用户(农业部门、合作社、农户)展示:
实时数据:单设备当前虫情、环境参数、设备状态;
统计分析:区域虫情热力图(如某县东部棉铃虫密度高)、趋势曲线(如近 10 天蚜虫数量增长 30%);
预警与推送:当虫情数量超过预设阈值(如蚜虫每灯≥50 只),自动向用户推送短信 / APP 预警,提示及时防治。
三、典型应用场景
大田作物监测:如小麦、玉米、棉花种植区,布设多台设备形成监测网络,实时跟踪粘虫、棉铃虫等迁飞性害虫的发生动态;
经济作物园区:如果园(苹果、柑橘)、茶园,针对性监测食心虫、茶小绿叶蝉等,避免害虫大面积危害;
跨境 / 迁飞害虫预警:如在蝗灾、草地贪夜蛾迁徙路径上布设设备,提前预警害虫入侵(如我国南方边境地区用于监测草地贪夜蛾北迁);
科研与教学:农业科研机构用于收集害虫发生规律数据,支撑病虫害预测模型优化,或作为农业院校实践教学设备。
物联网虫情测报灯是“智慧植保” 的核心入口设备,它通过 “前端自动化采集 + 后端物联网传输 + AI 智能分析”,将虫情监测从 “人工巡检” 升级为 “全天候无人值守”,大幅提升了虫情监测的效率和精准度,为病虫害 “早发现、早防治、精准治” 提供了数据支撑,是减少农药滥用、实现绿色农业的重要技术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