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奋进】风起盐源——云端之上的绿色咏叹‖朱丹枫
发布时间:2025-08-27 16:37 浏览量:12
风起盐源
云端之上的绿色咏叹
朱丹枫
站在盐源县棉桠大断崖之巅,脚下是深不见底的万丈深渊,眼前是翻腾不息的无边云海。凛冽的罡风呼啸着,仿佛要将人卷入这“地球边缘”的壮阔与苍茫。盐源,这座雄踞在中国地势阶梯壮阔交界带上的高原县城,是名副其实的“山的王国”。亿万年的地质伟力在此凝聚、爆发,雕琢出眼前这惊世骇俗的容颜——三面凌空、刺破云海的棉桠大断崖,如同一座挑战视觉极限的云端图腾,无声诉说着自然的狂野与永恒。它曾是阻隔,是屏障;如今,却成了盐源人撬动未来的支点。
探访这云端奇观,本身就是一场融入自然的硬核历险。越野车在“之”字形的山路上剧烈颠簸,五脏六腑仿佛要移位。高原反应如影随形,每一次呼吸都带着稀薄空气的沉重感,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这片土地的峻险。终于挣扎着抵达海拔4000米的崖顶,迎接我们的并非预想中的视觉盛宴,而是浓得化不开的雾霭、冰冷的雨丝,以及仿佛要将人撕裂的罡风。资深旅行家勒克儿曾戏称此行是“4000米云端历险记与棉桠大断崖的极限拉扯”,定位“盐源县·棉桠大断崖盲盒版”,笑言“裹成粽子也难抵牦牛山的魔法攻击”,“建议等风车巨人打盹时再来开箱”。这近乎“自虐”的体验,却让每一位亲历者真切触摸到高原那严苛与壮美并存、原始而磅礴的生命脉动,一种与天地对话的原始悸动油然而生。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上:盐源县白乌光伏项目;下:盐源县牦牛山光伏项目
然而,盐源人早已超越了仅仅“看山看崖”的观光阶段。他们敏锐地捕捉到,棉桠大断崖那凛冽不息、仿佛永无止境的长风,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打开未来的金色密匣。“靠山吃山”的古老智慧,在这里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内涵——驭风而行。这不再是被动承受自然的严酷,而是主动驾驭风的力量,是传统智慧在新时代的华丽转身,一场静水深流的观念革命正在高原腹地悄然发生。
老盐源陈甫林对家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烂熟于心。在他的指引下,我们仰望那些高耸入云的钢铁巨人。他的言语中透着由衷的自豪,手指向云端:“看,这里年均风速9.2米/秒,是天赐的‘风库’!华电的技术团队给风机叶片装上了小翅膀(涡流发生器),像雨燕的羽毛般捕捉气流;巨型电池像会呼吸的钢铁肺叶,白天存下阳光,夜晚呼出电流,发电量能提升7%。”据说,这里的风够劲儿,比当年牧民放羊时遇到的狂风还猛三成。七十六台4.5兆瓦的风机,如同忠诚的追风者,以0.01度的惊人精度,日复一日地追逐着太阳与风的轨迹。总装机48万千瓦,年发电量高达13亿度——这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在报表上跃动,更是盐源人将世代视为生存挑战甚至灾难象征的烈风,淬炼为驱动未来的核心资源与澎湃动能的生动证明。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华电卫城风电项目
这场绿色突围的基石,是智慧与技术的结晶。防冻混凝土配方抵御严寒,柔性防雷系统应对极端天气,AI冻雨预警与智能加热风除冰技术如同为风机披上了坚实的“智能战甲”,让这些云端巨人在海拔高、温差大、气候恶劣的严酷考验下,依然高效稳定运转。“科技,让高原曾经的‘劣势’,变成了发展无可比拟的‘优势’。”陈甫林感慨道。盐源,正书写着一部化风为宝的现代传奇。
风叶旋转产生的汩汩绿色电流,是盐源绿色突围的核心引擎。白杨坪项目年减排8.2万吨二氧化碳,全县风电场年减碳量更达186万吨。但这“绿电”的价值,远不止于环保数字的叠加。它如同无形的血脉,正深刻重塑着这片土地上人们的生活与发展模式,而人,始终是这场变革的核心主角与最终受益者。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位于盐源县润盐镇与平川镇交界一带山脊地区的华电新能盐源公司青天铺风电场(曾皓 摄,图源:凉山日报)
我们听到了一位彝族同胞的故事。这位曾经的牧民,如今是华电盐源风电场的一名运维员。“以前放牧,看天吃饭。现在,我们守护这些‘大风车’,收入稳定多了。”像他这样成功转型的牧民,全县有127户。他们放下世代相传的牧鞭,拿起现代化的扳手与检测仪,从宽阔草场走向云端之巅,成为守护风机的新时代产业工人。这些运维员人均年增收3.5万元,不仅是生计方式的转变,更是职业身份与自我认知的深刻跃升。“传统与现代在此刻交汇,古老的牧歌融入了工业文明的节奏。”他们黝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风机叶片每旋转一圈产生的2.3度绿电,仿佛被赋予了生命。它可能点亮了牧区孩子书桌前那盏温暖的助学灯,它可能转化为青年牧民手中崭新的无人机操控技能证书,它也可能化作光伏板下羔羊欢快成长的保障。“风电产业的可再生性,正创造着民生改善的可持续性”,盐源县文旅局的工作人员介绍道,“让希望如电流般,在这片高原上源源不断地流淌、传递。每一度绿电,都在编织着更美好的生活图景。”
更令人欣喜的变化发生在牧场。风机塔架搭载的5G基站,让“智慧牧场”从蓝图变为现实。不少牧民拿出手机,屏幕上实时跳动着羊群的定位、健康数据和草场信息。“以前找羊、防病全靠经验,现在方便多了!”依托数字化管理,羔羊的成活率提升了20%。传统畜牧业插上了数字的翅膀,牧民们的生产观念也随之悄然升级。数字技术,让古老的牧场焕发出勃勃新机。
盐源的目光并未止步于此。它敏锐地融入了国家“东数西算”的战略洪流,而这一切的核心支撑,正是高原上那取之不尽的绿电。站在规划图前,陈甫林指向一片正在热火朝天建设的工地:“这里,将是盐源大数据中心,预计2027年投运。20万台服务器,将由我们的风电直供!”每度电成本比火电低0.2元,年省电费高达4亿元。这不仅是一项超级工程,更是盐源人主动拥抱数字经济时代、深度参与国家战略的雄心宣言。
“数据中心需要的不只是冰冷的服务器,更是工程师、运维人员、配套服务大军。”陈甫林眼中充满期待,“它将吸引和培养新一代的数字人才,为这座高原县城注入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昔日的偏远之地,正昂首阔步,成为国家数字洪流中的重要节点,描绘出一幅高原数字经济的崭新图景。
如今,盐源县已建成全国最大整县高海拔风电基地,总装机达108.9万千瓦。但这远非终点,一场以绿电为核心的“零碳加速度”正在高原深处全速展开:
储能升级,筑牢底座:“源网荷储”一体化模式稳步推进,一座规模达50万千瓦/100万千瓦时的混合储能电站(磷酸铁锂+全钒液流电池)正在规划建设。它如同为绿电动脉安上“巨型充电宝”,确保能源供应的稳定跳动,为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提供坚实可靠的绿色底座。
风光协同,寸土生金:在棉桠镇等地探索的风光互补项目令人瞩目,土地复用率达惊人的92%,单位面积产值提升4.1倍。这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完美双赢,是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的典范,“寸土寸金”在这里被赋予了全新的绿色内涵。
盐源县棉桠风电项目
绿电算力,赋能未来:大数据中心是“东数西算”战略在盐源最生动的实践。依托得天独厚的绿电资源,盐源正全力构建“绿电驱动算力、算力赋能产业”的循环生态链。预计到2027年,这里将崛起一个千亿级清洁能源产业集群,成为辐射带动整个攀西经济圈数字经济升级的强劲引擎。绿电与算力,正共同铸就高原高质量发展的新质引擎。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盐源县棉桠久隆4#地块光伏项
当旋转的风机成为云端新的地标,当数据中心的指示灯如璀璨星河点亮高原寂静的夜空,盐源,正以风的速度重新定义着发展的维度。钢铁的筋骨撑起了地质的脊梁,绿色的算力激荡着创新的浪潮。从牧民到运维员,从传统牧场到智慧牧场,从“靠风”生存到“驭风”发展——人的观念在变革中升华,人的力量在产业中深深扎根。过去的风,塑造了山峦;今日的风,驱动着未来。
在这片曾经被贴上“偏远”标签的土地上,依托“风电+数字+生态”的融合发展模式,一颗名为“新质生产力”的种子,正汲取着绿电的充沛养分,以令人惊叹的光速拔节生长。盐源的绿色突围,不仅是一场波澜壮阔的能源革命,更是一次深刻的发展观念跃迁。它为国家能源转型与区域协调发展,贡献着一个充满活力与无限希望的“盐源样板”。高原的传统与现代,在绿电的强劲脉动中和谐共生;厚重的过去与璀璨的未来,在奔涌的数字浪潮里紧密相连。
点击输入图片描述(最多30字)
盐源县卫城光伏项目
高原的长风,呼啸着过去的故事,更强劲地吹拂着,那充满无限可能的未来。风声里,是钢铁巨人的低语,是数据洪流的奔涌,是一个古老高原在新时代奋力谱写的、激动人心的绿色咏叹。
风起盐源,驭风逐梦,未来已来。暮色中,老牧民和新工程师并肩看着风机,远处数据中心灯火初亮,风掠过他们的皱纹和眼镜片……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文/图:朱丹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艺术研究。全国“新华领军人物”,第二届全国经济普查工作“国家级先进个人”,四川省全民国防教育“十佳杰出人物”。曾下乡务农、进厂做工、戍边参战,后在文物部门、党政机关、文化企业工作多年。创作出版、主持编纂的多部作品曾获省部级以上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