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都同意乌克兰获得“北约式安全保障”?美俄的“准北约”陷阱
发布时间:2025-08-24 21:48 浏览量:15
前言
观察特朗普斡旋俄乌和谈,一个明显的感觉是,普京在让步,泽兰斯基在让步,特朗普也在让步。谈判是就是这样,都让步就会距离协议更近。
比如,泽连斯基在领土交换问题上立场虽然强硬,但实际上已经有了缓和的余地。
他给出的答案是:乌克兰人同意就行。意思是要是未来必须割让土地,那就举行全民公投。一是测试民众对被占领土的容忍度,二是公投可以修宪、把宪法不允许出让领土的条文删掉。
而普京和特朗普的让步主要是愿意给乌克兰一种“北约式安全保障”,也就是按照北约共同防御条约第五条的集体防御机制,给乌克兰一种“准北约”待遇。
美俄的“准北约”陷阱:画饼容易充饥难
表面上看,普京在阿拉斯加峰会同意写入“类北约第五条”条款,也就是如果乌克兰遭攻击,保障国需集体应对。这听起来像是重大突破,但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随后就泼了冷水,明确反对任何形式的西方军队进驻乌克兰,强调安全保障必须由包括俄罗斯在内的联合国五常参与。这种矛盾其实暴露了俄方的真实算盘:既想安抚国际社会,又要严防北约借壳重生。
更关键的是,俄方提出的条件极为苛刻。除了乌克兰必须放弃加入北约、保持中立外,还要求禁止西方在乌境内部署武器,甚至限制乌军规模。这种“阉割版”安全保障,本质上是把乌克兰变成俄罗斯的势力范围。而美国特使威特科夫提到的“保障国”名单里,除了美英法,还包括中国,这明显是想把中国拉进美俄共同编织的安全框架,既分化中俄关系,又给未来行动套上多边主义外衣。
乌克兰这边,泽连斯基虽然同意公投修宪,但民众支持率显示,超过60%的乌克兰人更倾向中国提出的主权完整方案,而非美俄主导的领土交易。这种民意与政治现实的撕裂,让所谓的“北约式保障”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演。欧洲虽然提出组建“志愿者联盟”派兵,但德国总理默茨私下承认,欧盟内部对出兵风险分歧巨大,真正能落实的部队可能只有象征性的几千人。
安全保障的悖论:集体防御还是集体背锅?
北约第五条的核心是“一国遭袭全体参战”,但美俄提出的“类条款”却暗藏玄机。首先,保障国名单由美俄说了算,这就意味着俄罗斯可以否决任何不利于自己的行动。其次,条款中没有明确“攻击”的定义,俄罗斯完全可以把乌克兰的任何军事行动解读为“挑衅”,从而规避责任。更吊诡的是,俄方要求中国参与保障,但中方早已明确表示,任何解决方案都必须尊重乌克兰主权,反对通过制裁施压。
这种设计的本质,是美俄在争夺对乌克兰的控制权。美国希望通过“准北约”机制继续捆绑欧洲,维持其在东欧的影响力;俄罗斯则试图用安全框架换取国际社会对乌东现状的承认。而乌克兰夹在中间,既想获得安全承诺,又不愿彻底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这种矛盾在能源领域尤为突出:乌克兰拥有全球17%的稀土资源,美国想独占开采权以制约中国,俄罗斯则要求用稀土出口权抵偿债务,而中国提出的无附加条件合作方案,反而成了最具吸引力的选项。
更麻烦的是,安全保障的执行机制存在致命缺陷。北约第五条的有效性依赖于成员国共同的价值观和军事一体化,但美俄中三国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立场截然不同。中国不可能为美俄主导的方案背书,而俄罗斯更不可能允许北约借保障之名渗透。这种结构性矛盾,让所谓的“集体防御”随时可能变成“集体甩锅”。
中国的十字路口:战略机遇还是战略陷阱?
这场博弈对中国的影响远超表面。首先,安全保障机制的建立可能重塑欧洲安全架构。如果美俄真能达成协议,北约的扩张势头将被暂时遏制,这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建设是个利好——毕竟,稳定的东欧局势比持续冲突更有利于物流畅通。但另一方面,美俄可能联手要求中国在联合国为该方案背书,这将考验中国在维护国际法与平衡大国关系之间的智慧。
其次,乌克兰重建市场的争夺已经白热化。泽连斯基抛出1.6万亿美元的基建计划,试图吸引中国投资,但美俄方案可能让乌克兰经济陷入5000亿美元的债务陷阱。中国在哈尔科夫地铁、扎波罗热风电场等项目的经验,使其在基建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美国正通过稀土开采权等筹码施压乌克兰,试图排挤中国参与。这种经济博弈的背后,是国际规则主导权的争夺——中国坚持的主权平等原则,与美俄推行的强权政治形成鲜明对比。
更深层的影响在于,安全保障机制可能成为美俄联合对华施压的工具。俄方多次暗示希望中国参与保障,而美国则试图将中国纳入其主导的“志愿者联盟”。中国若拒绝,可能被贴上“破坏和平”的标签;若接受,则可能被迫在乌东问题上妥协。这种两难境地,要求中国必须坚持“双轨策略”:一方面通过联合国推动政治解决,另一方面加大与乌克兰的务实合作,用经济纽带对冲安全风险。
信息来源: